原住民艺术家在校园中进行参与式艺术策展之行动研究李素贞余嫔.DOC

原住民艺术家在校园中进行参与式艺术策展之行动研究李素贞余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住民艺术家在校园中进行参与式艺术策展之行动研究李素贞余嫔

原住民藝術家在校園中進行參與式藝術策展之行動研究 李素貞 、 余 嬪 Lee, Su-Jin 、 Yu, Ping 高雄市前鎮區明正國民小學 校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教授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原住民藝術家在校園進行參與式藝術策展,探討獲得InnoSchool 2005 全國學校創新經營獎校園環境美化組特優學校建構夢想成真的歷程及後續的影響。本計畫邀請的是原住民藝術家,對師生來說藉由近距離觀察與參與,培養師生文化關懷的視野。讓原住民藝術家闗懷都市兒童,對社會的參與建構出更多的可能性,互動中學習尊重與欣賞,讓孩子去發現體會每一種族群文化的獨特性及主體性;不只原住民兒童知曉自己族群,漢人小朋友也該學習認識我們生長在共同土地上的族群歷史,唯有真正了解,才能產生相對的尊重,這也是目前台灣多元族群中必要培養的「和諧」,各族群間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互相欣賞,互相學習的正確態度。 研究者以高雄市明正國小推動「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為研究個案,對象包括原住民藝術家、策展人與明正國小老師包含研究者共40人及五年級學生150人。以文件分析法進行,包括7場對話記錄及K12數位學校網路線上討論、議題討論及面授文字檔案。歸納四點主要結論: 一、校園參與式策展是策劃一個與環境結合的展覽,過程是分享的、參與的,設計能彰顯這個理念的展演,提供師生有機會去了解策劃展覽的心路歷程,並分享原住民藝術家的理念及想法,更讓師生表達個人的藝術主張,面對社區不同的聲音採取參與式策展的有效策略,激發師生參與校園環境改造的熱情和力量。 二、建構夢想成真的歷程是「先前情況→參與式策展需求→找到參與理念的策展人→提出策展計劃→選定藝術家參與計劃→三方溝通討論→產生創作主題→學生實作→成果展出→後續影響」的連續歷程。 三、原住民藝術家提出「校園我的家」概念,主張學生要為學校付出,從小學習付出,凸顯學生為主體,充分發展潛能的教育價值,也成為藝術家傳達生命經驗及藝術理念的主軸。 四、「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最大的意義是透過校園環境改造成為眾人的事,師生學習策展經歷了觀念溝通實作兩個階段,大家的對話有共同的目標並促使美夢成真;陰暗角落透過改造,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習園地,繼著「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的後續影響,校園圍牆拆除以師生及社區的玻璃藝術創作,營造成為社區休憩的文化光廊,打開通往社區的另一扇門。 根據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藝術教育或創新計畫要融入學校課程,才能落實。 二、領導校園創新要在共同參與中展現,學校策展人要願意釋出權力讓他人成長,提供空間讓師生盡情表現才能及想法,更要勇於夢想,創造有利師生互動的情境,形成團隊合作意識。 三、老師及家長要重視勞動教育,鼓勵孩子做夢。提供機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平常無法做到的事,發揮無限的潛能。 四、參與式策展過程留下豐富的檔案資料包括有14場對話記錄及K12數位學校網路線上討論。限於個人時間、能力,研究者只完成其中部分7場溝通階段之文件分析,其餘資料顯示豐富的互動歷程及組織學習的經驗,未來可再繼續探討,或整理成影像紀錄,提供教育參考。 關鍵詞:策展人、藝術參與、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 緒論-神話與夢想 明正國小位於高雄市前鎮區草衙,由於地緣關係,過去有許多來自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家庭,傳統以來一直對原住民學生實施母語教學,為傳承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民國90年教育局選擇在明正國小成立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中心。 一、成立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中心面臨的挑戰 對於都市小學來說,原住民學童佔的比例很小,由於全校780位學生中,原住民學童僅33位,要傳承少數族群語言及文化,預期是一大考驗。由於原住民的弱勢,若僅集中少數原住民施以母文化教育其實遠遠不夠,身為校長認為必得非原住民共同參與其文化的學習,其文化才可能永續。 從人文藝術出發,推動族群文化教育 研究者身為藝術愛好者,認為藝術最易打動人心,就以藝術作敲門磚,將閒置校長宿舍規劃為展覽空間,結合專長教師組成策展團隊,策劃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覽並辦理各族傳統祈福儀式,讓原住民小朋友及一般小朋友一起參與原住民族音樂、舞蹈、戲劇的演出,透過十字繡、珠畫、頭飾、弓箭、彈弓、陶藝、木雕……等課程,增進小朋友對鄉土歷史人文的認識。並邀請紐西蘭的毛利人來校文化交流,到校參觀來賓絡繹不絕,達二萬餘人次。 三、展現多元價值,建構鄉土學習新境 隨著原住民文化活動的開展,這樣的新環境,大大的改變了師生對文化的視野,也透過文化學習豐富孩子的心靈。最特別的是規劃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家展覽。首展推出「原真之美-王天德木雕、南群玲繪畫聯展」,帶動師生及社區民眾認識原住民藝術家,由於原創性高,作品充滿情感與真實,陸續又邀請6位來校展出。例如「靈舞系列」-布農族孫瑞玉油畫展、「神秘的陶壼精靈」-布農族海舒兒陶藝創作展。「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