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皇木摩崖石刻
采皇木摩崖石刻 ? ■无患子 摩崖石刻之“摩”,有摩擦、抚摩、磨炼、切磋多种含义,“崖”为山崖。摩崖就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铭功、记事等文字。其特征是“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摩崖与碑碣的区别在于:“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摩崖与石刻的关系是:“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摩崖石刻之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摩崖石刻专指利用天然的壁刻文记事。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造像和特殊的石刻——岩画。摩崖石刻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笔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十堰所在的秦巴山区,古代为“楚之僻地”,开发较晚,所以至今发现摩崖石刻不多。据《十堰晚报》报道,2007年1月在郧县大堰乡发现了摩崖石刻。而据《十堰文物志》记载,十堰境内已发现的石刻有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摩崖石刻、房县大木厂镇柳林村石垭子清代摩崖石刻、竹溪白云岩明代摩崖石刻及竹溪鄂坪采皇木摩崖石刻等处。 采皇木摩崖石刻,位于鄂坪乡慈孝沟村南300米。石壁高8米,宽8米,题刻帽高1.7米,宽1.8米。字径0.05米见方。竖排阴刻楷书9行68字:“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不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求之即得,奉之如玉;木即得矣,村即美矣,皇堂成矣,皇图筑矣。嘉靖戊午蒲月十一日,光化县知县廖希夔撰,典史华享翟华。” 采皇木摩崖石刻产生的缘由,主要是由于明嘉靖年间明世宗下旨要修复遭火焚的故宫三大殿,因而在川、鄂等省大规模收集木材使然。湖北光化知县廖希夔调集数千人,在刺小沟采伐楠木,取水道运京。刺小沟由此得名慈孝沟。廖知县交皇差返回故里,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赋诗刻于伐木处石壁上,以示后人。 具体来说,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三十日,故宫三大殿又发生火灾,奉天门(今太和门)、左顺门(今协和门)、右顺门、(今熙和门)午门外左右廊连带烧毁。也就是说,大火沿着三大殿东西两廊一直烧到午门外。据姜舜源在《故宫建筑揭秘》介绍说,这场火灾损失十分惨重,于是明世宗朱厚熜让大家找原因。朱厚熜自己也找原因。他找的原因是,奉天殿的“天”字在殿额上被压在“奉”字之下,违反了“天”字抬高书写的原则,上天有意见,所以总降天火。因此,下令将奉天殿改名“皇极殿”,谨身殿改名“建极殿”,华盖殿改名“中极殿”。三大殿入清以后又分别改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了筹款重建已毁宫殿,他下令户、兵、工三部集资白银三十万两,派御史到各省催要历年拖欠的工料钱,下令动用各地存储的违法罚款和空额余薪。最后仍感不足,又指使北京、南京的物资官员各库搜寻,有好的都拿来。三殿重建工程历时五年,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完成。 光化知县廖希夔带领数千人到竹溪鄂坪采伐木材,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件小事情。 要采伐的木材,不仅要“大”而且要“贵”。“大”指长度和周长。例如,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古诗中“天子坐明堂”的“明堂”,指的就是这种大朝殿。太和殿内空间开阔高敞,共有七十二根巨大的楹柱支撑着沉重的屋顶。殿中央皇帝宝座周围的六根大柱,每根都有十米多高,三米多的周长。贵,是指名贵树木,楠木为首选。楠木别名桢楠,樟科,常绿乔木。树高30米,树干通直,材质致密,纹理细腻,防腐防湿,是上等建筑用材树种。(1992年编印的《竹溪县志》) 深山伐木,苦不堪言。修建皇宫所需的楠、杉大木,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狭谷,不仅有毒蛇猛兽,且环境乌烟瘴气,再加上风餐露宿、疾病传染,所以入山采木者,只有一半能够生还。《明经世文编》卷415《吕坤忧危疏》:“寒暑渴饥,瘟疫瘴疠,而死者无论矣。仍一木初卧,千夫难移。……倘遭艰险之处,跌伤压死,常百十人。蜀民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苦可知也。” 从鄂坪运木料必走汇湾河。汇湾河属堵河水系,原志称南江,又名柿河。源出陕西省镇坪县,流经竹溪县的鄂坪、汇湾、兵营、新洲四个乡镇,至新洲的潭口汇入竹溪河,而后东流至两河口(烂泥湾)汇入堵河。汇湾河在竹溪境内分上、中、下游:小河口以上为上游,流程70公里,河宽25米,水深1.5米,流速0.6米/秒,河床弯狭多礁石,不能通航;小河口至郭家洲为中游,流程30公里,河宽40米,水深2~6米,流速0.6米/秒,可航行2.5吨小木船;郭家洲至两河口为下游,流程28公里,河宽90米,水深3~10米,流速2米/秒,可航行10~20吨的木船。由此可见,这条水路很不好走,更不易为皇上运输修建故宫用的贵重楠木。这里记载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汇湾河,也许400多年前的汇湾河的水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