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地河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 of large invertebrates in undercurrent layer of mountainous rivers.docx

山地河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 of large invertebrates in undercurrent layer of mountainous rivers.docx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地河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 of large invertebrates in undercurrent layer of mountainous rivers

摘要潜流层是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生态界面,具有不同于地表流水生态系统和黑暗界面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特征,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流层生物相中,大型无脊椎动物位于潜流层食物网的顶层,直接影响着潜流层物质和能量动态,是河流健康潜在的指示生物,调节着潜流层的生物地化过程,发挥着环境净化和生态缓冲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对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典型的山地河流—黑水滩河为例,开展潜流层野外调查和定位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山地河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特征,研究涉及潜流层生境特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和时空分布、大型无脊椎动物在潜流层中的拓殖过程、环境因素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以及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与底栖动物的差异分析等,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6个断面10个表征潜流层生境特征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河段潜流层沉积物主要为砾石和卵石,各断面非均匀度差异不显著,百分比细砂含量范围波动不大,为4.59~11.97%;垂向渗透系数范围为0.15~0.73mm/s,S1断面和S4、S6存在显著差异;各断面的垂向水力梯度均为负值,表明调查断面均为下降流区域;对比河流表层水和潜流层间隙水的理化指标,发现潜流层间隙水的pH、溶解氧和电导率均小于河流表层水,除S5断面外温度也符合这个规律;间隙水温度与河流表层水温度有较强相关性,且受气温影响。对各断面潜流层生境指标进行PCA分析,结果表明非均匀度、百分比细砂含量、中值粒径、垂向渗透系数和温度等5个参数能较全面的反映潜流层沉积物、间隙水和潜流交换的特征。(2)对不同季节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表明:3个季节共采集大型无脊椎动物27种,其中夏季22种,冬季和春季各16种。各季节水生昆虫种类所占比例均较高,分别为夏季81.8%、冬季75.0%和春季62.5%;夏季群落密度显著低于冬季和春季,春季最高;冬季群落生物量显著高于夏季和春季,夏季最低;3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空间分布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和丰富度均呈现随潜流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大多数个体均分布在0-20cm深度,呈现出明显的垂直空间梯度分布规律。群落以滤食者和收集者所组成的集食者为绝对优势功能群。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的相互作用、生活史策略和潜流层的理化条件影响着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3)通过原位包埋人工基质方法研究大型无脊椎动物在潜流层中的拓殖过程,结果表明,群落个体密度在7~29d呈“J”型增长,在29d后骤然降低,55d后呈波动趋势;物种丰富度在1~29d呈增加趋势,29d后呈波动状态;群落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和生物量在第29、71和83d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第55、71、83d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不同拓殖时间段物种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在拓殖55d后趋于稳定。稳定群落的优势种为摇蚊、河蚬、四节蜉、动蜉、纹石蛾和扁泥甲。滤食者和收集者在整个拓殖过程中均是优势功能摄食群。群落拓殖过程是一个群落自身恢复能力和外部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拓殖初期潜流层的结构是影响着无脊椎动物迁入的主要因素,拓殖中期动物的生活史特征起主导作用,稳定期之后群落可能受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4)在黑水滩河上游选择5个断面调查了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及其生境特征,研究微观尺度环境因素对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河段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动物29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各断面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均呈现随着潜流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潜流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垂向水力梯度和垂向渗透系数是影响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值粒径。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群落变化也受到食物源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过滤器”(即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群落及生境特征的调控系统),控制着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5)在黑水滩河上游5个断面分别调查了潜流层和底栖生境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对比分析表明两者既存在差异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两个生境既存在一些共有的优势种也分别拥有一些特有的物种,相似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生境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存在较小差异(R=0.272,P<0.05)。研究结果表明,潜流层既是一些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躲避环境条件突变的“庇护地”,也是底栖生境中无脊椎动物重新繁殖重要的“种源地”。关键词: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境,恢复,垂直分布ABSTRACTThestr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