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卫星通信导论上课ppt课件第1章概述
卫星通信导论;课程目的;通信: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有线通信:光纤、电缆、明线
无线通信:短波通信、微波中继通信、
地面蜂窝移动通信、卫星通
信、无线局域网
卫星通信是个人通信网的组成部分,是地面通信网的补充。
;卫星通信的位置; 通信系统的多层次覆盖;卫星通信的概念
卫星通信是指地球站(也可能是手持终端)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器实现的无线电通信。主要包括:
卫星固定通信
卫星移动通信
卫星直接广播
卫星中继通信;*;*;*;教材和参考书;;一、卫星轨道;图1 椭圆轨道的示意图; 开普勒第二定律:卫星与地心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 开普勒第三定律:卫星运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3次方成正比。
u为开普勒常数,u值为398601.58 109m3/s2。;(1) 地球非球形引起的摄动,表现为:
卫星的轨道面绕地轴缓慢转动
近地点位置变化;二、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卫星的概念和应用;哈勃望远镜; 风云二号;卫星重量: 1450公斤
卫星外形:2 X 2.28 X 3.21米
3单翼六面体
轨 道:太阳同步轨道,
高度为778公里
有效载荷:五谱段CCD相机,
四谱段红外扫描仪
二谱段宽视场图象仪
工作寿命:2年
;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GLONASS;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 ;伽利略卫星发射升空 欧洲参与全球定位系统竞争 ;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 ;;;三、卫星通信的业务类型;四、频率分配;五、卫星通信的特点;覆盖区大,通信距离远,三颗同步卫星可覆盖全球
频带宽,容量大
机动性好,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通信可靠性高,质量好,稳定
费用与距离无关
有多址能力,组网灵活
可实现区域及全球个人移动通信;需要先进的空间和电子技术来保障通信质量
减小卫星信道传输延时带来的影响
克服无线信道时变特性所带来的突发误码的影响
保证卫星高稳定、可靠的工作;卫星通信在中国的特殊地位;由于卫星移动通信相对于地面通信网的综合造价成本高,终端贵,因此,卫星移动通信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地面通信网的延伸和补充,主要服务于地面通信网不能覆盖的区域及有特殊通信需求的人群
中国有60%左右的地区是地面网盲区,如海洋、高山、沙漠和草原等,通信的困难甚至成为人们生存的障碍;卫星覆盖区域广,可以较经济地为地面蜂窝网覆盖范围以外的用户---“唯星用户”提供移动通信业务
解决边远地区通信服务、企业专网、洲际通信、国防通信,与地面通信网结合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能扩大地面移动通信的地理和业务覆盖范围,除提供常规的移动通信业务外,还可向空中、海面和复杂地理结构的地面区域的各类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从应用来讲,地面移动通信网主要集中在高业务量的应用环境,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最适合于低业务量地区、航海、航空及地面网欠发达地区的应用环境,并且在地面网络过载或发生故障时作为其迂回网络。
;六、卫星通信的发展历史;卫星通信的发展历史(续);世界卫星通信的发展;国际重要的卫星通信组织;成立于1965年,世界性的商业卫星通信组织,成员国142个
先后发射了九代卫星,承担了大部分国际通信业务和全球性电视广播
INTELSAT的发展阶段:
1969~1973 采用C波段,建立了60多个标准地球站(30米天线)基本技术体制FDM/FM/FDMA
1972~1984 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00多个地球站,发射大容量卫星,增加Ku和L波段,采用数字通信手段
1984至今, 适应全球数据业务的发展,不断采用新技术
1998年 成立“新天空”公司,拥有6颗卫星,重点在于DTH和交互多媒体卫星业务;2国际通信卫星;1965年发射第一颗商用卫星,共发射近50颗卫星
目前在轨工作卫星约30颗,10颗覆盖亚洲地区
V/VA 13颗 21C+6Ku转发器 5+2波束
VI 5 38C+10Ku 8+2
K 1
VII 5 26C+10Ku 10+4
VIIA 2 26C+14Ku 10+6
VIII 3 38C+6Ku
VIIIA 1 28C+3Ku
IX 4 44C+12Ku 2000年发射
EIRP (dBw) V-A VI VII VIII VIIIA IX
C 29 31 33 36 37.5 40
Ku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