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中国数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所了解中国数文化

我 所 了 解 的 中 国 数 文 化 上外附属大境中学 李海凌 数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古代对数不重视到今天数成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多少次想对文学说:“对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我还是没有改变,美丽的梦何时才能出现,亲爱的,好想再见你一面。”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结绳记事”的。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为了不忘记,就在一根绳子上挽一个疙瘩。大的事情就挽一个大疙瘩,小的事情就挽一个小疙瘩。一个疙瘩一件事。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现了:一个疙瘩一件事,事情多了就不好记忆了。特别是加疙瘩易、减疙瘩难。还有,时间长了就忘了。特别不方便。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仓颉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使他有了创造象形文字的启示。可是,爪印也需要计数呀,于是仓颉就发明了数字。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国字很有意思,1代表个体,而3就表示多个个体的总和了!所以后来,老子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比如“木”字,一个“木”字是指一棵树,而两个“木”就成“林”,也就是双木成林的意思,而三个“木”字就成了“森”,就代表树木众多的意思。再比如“人”字,一个字表示有别于猿或类人猿,手脚有分工,又会说话,又能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而两个“人”字,就成了“从”字,是指二人同行,三个“人”字,就变成了“众”,指很多人的意思。 除了这中数量上的关系以外,有的字还与位置有关系。比如: “枣”就是大红枣之类的东西;“棘”就是指野生的小酸枣的意思。这种空间上位置关系,不和我们目前所学的立体几何不谋而合吗?后来,在中国出现了许多名词,比如“二胡”、“三弦”、“七寸蛇”、“九头鸟”、“老百姓”、“千手观音”,甚至中药中也出现了“半夏”等药名,无不与数字有关。于是,数字便成了中国汉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构成了数与文学结合的基础。所以说,数与文学自古以来就成了一对不即不离的好朋友,是文学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如果我们天马行空地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学,在所有的文章中,列举事物用到了数,动员群众形成力量的也是数,制订规划、拟立项目、测算收益,作报告等都离不开数,并且还要使用具有活力的数语言。鲜明的数语言,不仅能使文笔充满活力,言简意赅,而且能使所描述的对象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比如,描写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可真的是一片叶子吗?(一片叶子代表全体,可以看作是集合中的代表元);描写春天,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的鸭是一只,还是一群?我们不可得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鸭子的集合)。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数语言,我们所读到的文章会是多么干瘪,文笔会多么地枯萎。我们不难看出,缺少了数的中国文学是不可能出现的。秦牧在其《艺海拾贝》一书中说:“诗歌中适当地引入数字,有时的确诗意盎然。”将数与文学的关系描写得入木三分,也就是说“无数则不能成文”。 我们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细加品味,如果将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那些美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数入诗体现和谐之美 数的文采,表现为简洁,廖廖数语,便能道出不同现象的法则。北宋理学家邵雍(1011~1077)在其《山村咏怀》中这样写道: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共20个字,却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对此现象进行讽刺。真可谓入木三分: 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 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这样的例子比皆是,冬天下雪时,首先可以看到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纷纷扬扬,雪花飞舞的场景,确有一翻的诗意,于是明朝的林和靖就写道: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好家伙!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这首诗非常出名。后来,我仔细地查了一下,发现居然是抄袭的,却没有谁能证明是那位老先生最先写的。反正当时也没有人去计较这些事(幸好当时没有知识产版权,否则这问题这大了!)反正是首打油诗而已,好笑的是居然有这么多人捧场。比如: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看不见。”林逋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皆不见。”纪晓岚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郑板桥 古人的诗,确实是短消息最好的创作形式。至于抄袭不抄袭,就别去管了,稍微换几个字就可以了。他飞到梅花深处,那么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