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豆状核变性讲课ppt课件
生活家饮食保健孕期选择食用油的学问邢台市第四病院罕见护理应急预案猪气喘病综合防制技术动物营养系列理想蛋白与氨基酸模式的研究进展皮肤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我国有关食物添加剂营养强化剂食物新资本的治理律例与标准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 1. 概述 2. 病因发病机制 3. 病理 4. 临床表现和疾病分类 5. 辅助检查 6. 诊断和治疗 7. 预后 8. 病例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Wilson(1912)首先报道和描述,故亦称Wilson病(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50000,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概述 正常铜代谢: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大部分铜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蓝蛋白后再释入血液中。体内铜主要通过胆汁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 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 人群杂合子频率1/100~1/200, 家族史达25%~50% 病因发病机制 Cu++ 白蛋白 铜蓝蛋白, 结合紧密 氧化酶活性, 呈蓝色 Cu++ α-2球蛋白 肝细胞中 P型铜, 结合疏松 容易沉积在组织中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生物酶合成 WD蛋白 缺陷 Cu++ 肝脏 肾脏 角膜 脑 WD基因 13q14.3突变 临床症状 P 型 铜 转 运 ATP 酶 病因发病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时,铜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 (1)胆汁排铜明显减少 胆汁排铜量仅为常人的20%-40% (2)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率下降 既往认为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是基本生化缺陷,研究证明, HLD病人血清中铜蓝蛋白前体-脱辅基铜蓝蛋白(未结合铜)不 低,减少的是全铜蓝蛋白。因而,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 是本病的基本缺陷之一。 病因发病机制 第一阶段:无症状期 生后开始铜在肝脏蓄积直至达到中毒的水平。 第二阶段:肝损害期 铜在肝脏蓄积超过中毒水平。 第三阶段:肝外症外期 铜在肝外组织器官的蓄积达到或超过中毒水平。 病因发病机制 神经元变性\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基底神经节的豆状核和尾状核,壳核病变明显, 苍白球尾状核次之, 皮质亦可受侵 脂肪变性\线粒体破坏\肝细胞灶性坏死 汇管区炎症\纤维增生→结节性肝硬变 缘后弹力层、内皮细胞浆内铜颗粒沉积 肝 脑 角膜 肾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胞浆内铜沉积 病理 缘后弹力层 角膜K-F环 小叶性肝硬化 肝功能异常、肝硬化 基底节、皮质和齿状核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损害近端肾小管 氨基酸、蛋白以及钙和磷酸盐的流失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3-60岁,以7-12岁最多见。男女发病相等。早起的临床症状不一。 首发症状约50%为肝病表现,20%为神经系统,其余约30%以肝病和神经系统的混合表现开始。少数病例以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症状、血尿或精神障碍等起病。 起病年龄小,多以肝病为主诉,病程较急。起病年龄大者,常以肝病或神经系统症状开始,病程发展可能较缓。 临床表现 1.肝脏症状: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的病程。 常见食欲不振、疲乏、嗜睡、黄疸、腹痛等。 体格检查可见肝脾肿大、肝 区压痛、浮肿等体征。轻者可只 见肝脾肿大而无临床症状。 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肝 硬化症状,脾脏肿大,脾功亢 进,腹水,食道静脉张、出血倾 向及肝昏迷等。 临床表现 2.神经系统症状: 基底神经节(尾状核\壳核)受损征: 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不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活动时明显,严重者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 临床表现 大脑皮层受损征: 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缓慢。严重者抑郁、人格改变、智力衰退。少数可有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有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 小脑受损征:共济失调语言障碍 临床表现 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ring,K-F环):角膜内弹力层铜沉积,故角膜边缘形成色素环,呈棕黄或棕绿、棕灰色,宽约1~3mm,可达4~5mm,为本病特有体征,初期需用裂隙灯检查,以后肉眼亦可见到。 K-F环 凡以神经精神症状起病者,几乎均可见K-F环;以肝病症状或以溶血性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约75%可见此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