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自由补充材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出版自由补充材料

2010-12-2新闻学补充材料 《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 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初版:英格兰,1644年;美国,1888年 1、约翰·弥尔顿(1608~1674)生平简介: 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20日作出决定,宣布5月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这一行动源于教科文组织大会,其1991年题为“促进世界新闻自由的决议”,承认自由、多元化和独立的新闻是任何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大会向联合国大会转达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关于宣布5月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的愿望。 约翰·弥尔顿,英国诗人、政论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开始写诗,耶稣学院的院士花园里,至今有一棵“弥尔顿桑树”,就是因为他当年时常坐在这棵桑树下写诗而得名的。 弥尔顿在学校很出名,外表俊秀优雅,人称“基督学院淑女”。毕业后,弥尔顿随开明的父亲退居到伦敦郊区科纳河畔的小村子霍顿,开始了长达6年的自我进修。希腊语、西班牙语、法语,甚至闪族语。叙利亚语和希伯来语都已难不到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 他最终成为英国最博学的诗人了。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1642年,弥尔顿与玛利·普威尔结婚,新娘只有十七岁。六个星期后,无法处理好新婚生活的玛利回到了她父母家,弥尔顿写信要求离婚。但最终他们和解了,玛利为弥尔顿生下了四个孩子,其中的一个孩子生下没多久就夭折了。1651年,弥尔顿原本就衰弱的视力变得更坏,他彻底失明了。玛利死后,弥尔顿再婚,几个月后,这位新妻子因为难产而死。弥尔顿的第三任妻子是伊丽莎白·明萨尔,这段婚姻维持的较长也较幸福。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死后他与乔叟、 莎士比亚齐名。 在书中,约翰用激烈得近乎矫枉过正的语言、引经据典的众多比喻来控诉当时的出版许可制,为出版自由大声疾呼。他认为这种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它像天国的嘉惠,使我们的精神开朗而又高贵。它解放了、扩大了,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见识”。弥尔顿在书中指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是人作为人所与生俱来所具有的权利。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人们才能坦诚地赞扬、毫无顾忌地批评,大胆地直抒已见,勇敢地参与争辨,这样才能可靠地保证人民对国家的忠诚。 后来,人们从他的出版自由观念中自然地引申出了新闻自由。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所诞生的《人权宣言》就反映了这一要求:“无拘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出版的自由,只要他对滥用法律规定情况下的这种自由负责”(《人权宣言》第11条)。而作为《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那句推崇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心:“如果由我来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句话如今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范文不断复制,高悬于各报社的墙上。 上述文字可以反映出西方历史上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为追求新闻自由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堂堂中华,悠悠数千年,中国古人其实很早就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力量不可阻挡。 《国语·周语上》就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可见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哲就认识到了言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任何人意欲阻挡都是徒劳的,并且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 时至今日,中国人对非典的记忆依旧如昨,人们无法忘记那些由于信息不畅所造成的恐慌与不安的日子。政府的某些官员人为压制新闻媒体对非典的一切报道,导致了社会上关于非典的“信息真空”,以至于在民间出现着种种封建迷信的妙论。比如笔者亲身所见、亲耳所闻的就有很多。比如传说某地有一个婴儿一出生便会说喝绿豆汤可以治非典,于是一时间内大家一窝蜂似地去买绿豆,甚至有人囤货居奇。绿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