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煤工作面支护的设计的方案
印江县池坝煤矿
采煤工作面木支护
设
计
方
案
编 制 :李贵全
审 核 :史 强
矿 长 :文泽兵
报告编制时间:二0一O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1
一、编制目的 1
二、矿井基本情况 1
三、编制依据 2
第二章 矿井概况 3
一、地理及交通位置 3
二、地形地貌 4
三、气象及地震情况 4
四、地层 5
五、地质构造 6
六、煤层 6
七、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7
第三章 工作面木支护论证 8
一、煤层极薄、厚度变化大、倾角大 8
二、开采技术条件简单 9
第四章 工作面木支护安全技术措施 10
一、顶底板支护及顶板管理 10
二、防灭火措施........................................... .11
第一章 前 言
一、编制目的
印江县池坝煤矿为合法的(保留系统)生产矿井。
按铜地煤发[2008]13号《关于推广壁式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3月起,池坝煤矿成立了“二推行”工作组,开展了支护方式改革工作。
在推行支护方式改革过程中,池坝煤矿因煤层赋存条件限制,采煤工作面难以淘汰木支护。按安监总煤行[2007]216号文件和地区煤炭局(铜地煤发[2010]2号)《关于切实做好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特编制本报告。
二、矿井基本情况
1、矿井开采核定生产能力3吨t/a,矿井服务年限为12年。
2、矿井开拓方式采用平硐开拓,单一煤层开采。
3、两条井筒,主平硐铺设600mm轨距15kg/m钢轨,主要为进风及煤炭、材料、设备的运输及行人等;回风平硐担负通风、铺设管线等任务。
4、矿井一个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采用木支护,采煤工作面采用自溜方式运输。
5、矿井装备两个掘进队,保证矿井生产正常接续。
6、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7、矿井地面设10kV变电所, 10kV电源线路引自沙子坡10kV电网,自备柴油发电机组作备用电源,导线采用LGJ-95。
三、编制依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监局(安监总煤行[2007]216)号文件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监局(安监总煤装〔2008〕49号)文件
3、铜仁地区煤炭管理局铜地煤发[2008]13号文件,铜地煤发[2010]2号《关于切实做好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4、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2007]515号)《对铜仁地区煤矿2007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5、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遵义地勘院编制的《贵州省印江县池坝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6、《煤矿安全规程》;
7、国家现行的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 矿井概况
一、地理及交通位置
池坝煤矿位于贵州省印江县城北东方向26km,属沙子坡镇所辖,矿区距沙子坡镇5km,印(江)-沿(河)公路从矿区中部穿过,至铜仁市200km。交通位置详见图1—1—1。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8′21.8″~108°29′55.9″;北纬:28°13′00.9″~28°15′46.5″。池坝煤矿为一调整矿区范围的扩界扩能矿井,企业性质为私营,矿井隶属印江县煤炭工业局。
二、地形地貌水系
矿区属中低山地形、侵蚀一溶蚀地貌,地形切割和起伏相对较大。调查区最高点位于矿区北西侧猴子山山峰处,其海拔标高为+l129.6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侧之车家河河谷,其海拔标高为+446.2m,东西两地之最大相对高差约683.4m。区内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及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等地层常以宽缓山坡地貌形态出现,而二叠系中统茅口组及上统吴家坪组第二段之灰岩在矿区西部(车家河西岸)常形成陡坎、悬岩或陡坡等地貌,在矿区东部则为缓丘。地势起伏较大,总体呈西高东低趋势。
矿区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东侧有一条由南向北流的地表河流(车家河),该河流系地下暗河的出露段,是车家河的一条支流,汇入车家河后向北至区外沿河沙坨注入乌江,属雨源型河,受降水影响大,丰水期河水暴涨,而枯水期河水锐减甚至断流。
三、气象及地震情况
矿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变化较大,夏、秋炎热,春、冬寒冷,每年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为间歇冰冻期。据印江县提供的10年内(1995—2004年)的气象及降雨量资料显示:10年内年的降雨量为1064.5-1558.3mm,10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225.3mm;月降雨量最大为622.6mm(1996年6月),月最小降雨量为0.4mm(1999年12月);10年年平均气温为20°C,从降雨量的变化情况看,降雨季节可大致分为:丰水季节及枯水季节,每年(4~10月)为降雨较多的丰水季节;11月与次年3月为降雨较少的平水期,12月至次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