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生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生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①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其“先忧后乐”的名言至今闪耀着迷人的熠熠光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江苏徐州)。另据方健考证生于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历任成徳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公元990年,范墉因病在徐州去世,终官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墉两娶,生有五子,其三早卒,惟仲温(985—1050)和仲淹幸存,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范墉去世后,谢氏扶棺送夫归葬于苏州祖茔天平山,并守孝于咒钵庵。两年后,因贫无依谢氏带着仲淹改嫁时任吴县推官的朱文翰,改名朱说。朱文翰曾任安乡知县,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留下“书台夜雨”的佳话;后又来到淄州长山,励志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等地,继父朱文翰终官淄州长山县令。对于继父的“既加养育.复勤训导”,仲淹始终怀着感激心理,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②奉养终老。对长山朱家子弟则奏请异姓恩泽,解决求学及生活困难等问题,关怀备至,体现了一代名臣之风范。 范仲淹二十岁时,远游陕西,结识名士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人,一起啸傲于鄠、杜之间,抚琴论《易》,极尽颜欢,至晚年仍满怀深情地怀念这些旧友。范仲淹还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这种出行和交游,开阔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范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一一应天书院求学,数年的苦读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③青年范仲淹虽“出处穷困”,“布素寒姿”,但却矢志不渝,勤奋学习,自觉磨炼意志,确立了其卓荦不群的理想人格、“忧思深远”的优患意识和“忧国忧民”④的远大抱负。如果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⑤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学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⑥的人生信念。 大中样符八年(1015)的进十及第,榜江西人萧贯殿试第一。但寇准(961—1023)硬是说服真宗,让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988—1039)状元及第,这和他坚持不让王钦若(962—1025)拜相一样,体现了他人才选用上狭隘的地域观念。范仲淹却对这位名相的刚毅果敢,勇于决断,推祟备至。 范仲淹初仕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侍养。他治狱廉平,清正自守,常与知军大异其趣而挺然不从。他刚正不阿,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见于履仕之初。天禧元年(1017),范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亳州)节度推官,时知州上官佖,通判杨日严,十分倚重这位才华横溢的年青幕僚。次年,三十岁的范仲淹有燕赵之行,留下了豪情满怀的《河朔吟》,抒发了他对收复燕云失地的壮志雄心。他还奉母归宗复姓,上表陈请时有一联四六名句,用范蠡、范睢之典故,精当贴切,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天禧五年(1021),仲淹调官监西溪盐仓。这位僻居海隅的监当官,颇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感,不避自荐之嫌土书时为执政的张知白(962—1028),向他倾吐心声:“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⑦八百余年后,民族英雄林则徐(1780—1850)也直抒胸臆:“位卑未敢忘忧国”,实出同一机柕。范仲淹同年挚友滕宗谅(991—1047),时官泰州从事,两人志趣相投,唱酬不已,在东海之滨结下金石之交。他和富弼(1004—1083)也在海陵结下师生之称的忘年交。当时,富弼侍父读书于此(弼父富言监泰州酒税)。 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创议重修捍海堰,与滕宗谅一起主持这项工程。因气候条件恶劣,遭遇挫折。但仲淹不为所动,向朝廷力陈,得到淮南转运使胡令仪(960—1046)、发运副使张纶(962—1036)的支持。在胡、张的支持下,历时三年,这条横跨通、泰、楚三州,长达150里的捍海堰工程终于完成。虽然仲淹因守母丧已离开泰州,但当地人民仍将其命名为“范公堤”。三州均立有范公生祠,杨阜《画像赞》云:“我思范公,水远堤长。”“范公堤”在近千年的“捍患御灾”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遗址迄今犹存。范仲淹写有《堰记》,总结他第一次治水的实践经验和感想,可惜这篇水利工程的记述已散佚。 天圣五年(1027)正月,晏殊(991—1055)罢执政为南京留守,邀辟守丧居此地的范仲淹掌应天府学教席。仲淹勤勉督学、以身示教,改革教育内容、创导时事政论,使书院学风涣然一新,名声大振。次年,晏殊荐仲淹应学士院试,除秘阁校理,范的仕宦生涯实现了一次重要转折。从此,他对小自己二岁的晏殊终身以师事之,体现了尊师重道的可贵品格。范仲淹在执掌府学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