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宰相治事制论文宰相权利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变迁研究 摘 要: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职演变为专职。唐肃宗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治事制。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 关键词: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宰相权力;宰相制度;中央政治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复杂多变,是研究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迁的重要问题之一。学术界对此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①,但由于文献记载零散失详,至今罕有专论。本文拟就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变迁、宰相治事性质由兼职向专职之演变、宰相轮流秉笔主政制度变迁等问题,作初步探讨,希冀对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及治事性质之演变 1.宰相治事机构的演变 唐朝初年,“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②。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弘道元年(683)十二月,裴炎自门下省长官侍中转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执朝政”③,“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④。自此,政事堂自门下省迁至中书省,此时仍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⑤。自此,中书门下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开元之后,政事堂虽已改名为中书门下,并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与唐朝初年的政事堂有了明显的差别,但人们仍习惯称中书门下为政事堂,并将中书门下主书称为“堂头”。 五代时,宰相治事机构虽仍为中书门下,但称谓多有变化。后梁、后唐时,中书门下也称“政事堂”、“中书都堂”、“中书政事堂”等。后晋时,为了避高祖石敬瑭名字之讳,天福七年(942)七月下诏:改“中书政事堂为政事厅,堂后官房(堂)头为录事,余为主事”⑥,将宰相机构中书政事堂改名为政事厅,堂头改名为录事。 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机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史载:“中书门下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⑦元丰五年(1082)四月,宋神宗“厘中书为三省”⑧,以“三省以总天下之事”。三省都堂“为聚议之所,参决国论、延见百辟”⑨。自此,三省都堂演变为宰相和执政治事的机构。北宋后期,三省都堂仍为宰相的治事机构。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十二月,太师蔡京依前“领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请,至都堂治事”,⑩这里的“都堂”指的就是三省都堂。南宋建炎三年(1129)四月,宋高宗“始合三省为一”(11),宰相治事机构仍习惯称“三省都堂”(12)。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出现了由外朝移至禁中的变化。唐朝宰相议事机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所在的门下省、中书省均在外朝(13),其中门下省在宣政殿东廊的日华门外、中书省在宣政殿西廊的月华门外(14),而北宋宰相治事机构设置在禁中。北宋前期,“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15),宰相治事机构中书开始移至禁中。元丰改制后,宋神宗“以旧中书东、西厅为门下、中书省,都堂为三省都堂”(16),宰相治事机构虽改名为三省都堂,但仍在禁中。中国古代将皇帝的宫中称为禁中,宋代把宰相治事机构设置在禁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宰相的控制。 2.宰相治事性质由兼职向专职的演变 唐朝开元之前,宰相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17),“诸司之官兼知政事者,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18)。也就是说,宰相午前在政事堂议政,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属于兼职性质的治事制度。兼职性宰相治事制度曾对唐朝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元年间,伴随唐朝政治形势的发展,宰相治事制度开始由兼职向专职演变。这个演变始于李林甫。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唐玄宗“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19)。三个宰相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友善,李“日思所以中伤之”(20)。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裴耀卿和张九龄“并罢政事”(21),新上任的宰相“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专给唯诺而已”(22),宰相府的大权全部控制在李林甫手中。正如胡如雷先生所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知政事,同年牛仙客拜相,从此形成李林甫一派独霸政事堂的局面。”(23)自开元二十七年四月起,宰相李林甫将吏部“选事悉委”于吏部侍郎宋遥和苗晋卿,自己“日在政府”(24),不再回吏部。自此,唐朝宰相治事制度开始由兼职向专职演变。这里的“政府,谓政事堂”(25)。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