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藏茶马古道
——一条藏汉千年友谊的
沧桑古道
目 录
一·茶马古道—川藏线
二·古道历史
三·古道的茶源和管理茶马互市的官衙
四·古道背夫的艰辛
五·古道的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川藏线
川藏、滇藏线
古道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有饮茶的习惯,从而发明了绚烂的中华茶文化和开辟了辉煌的茶马古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
(一)早期的川藏茶马古道
四川古称“天府”中国茶的原产地。早在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四川已将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这一时期进行商贸交换的道路古称“牦(旄)牛道”可算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崍)雅安、严道(荣经)逾大相岭,至旄牛县(汉源)然后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西汉沈黎郡郡治地)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工一带)旄牛王部中心。沈村是进行交易的口岸。不过,这时饮茶之习在国尚未普遍形成,茶叶在内地还主要是作为药物被人们使用。价高量少,尚不可能被藏区大量使用。输入藏区的茶,这时数量有限。
(二)唐宋时的茶马古道
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主要为“青藏道”即通常所说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条政治交往之路,后期则成为汉藏贸易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这条道路东起关中地区,经过青海,从四川西北角的邓玛(原邓柯县)过金沙江,经昌都地区、那曲地区至拉萨(逻些)唐时,互市未限定口岸。宋朝则在熙、河、兰、湟、庆等州设置专门的茶马互市的市场,实行茶叶专卖的引岸”制度。这一时期虽在四川的黎(汉源)雅(雅安)亦设立茶马互市口岸,专门供应康区茶叶。但由于当时所易三马的主要产自青海一带,故大量的川茶是从川西的邛崃、名山、雅安和乐山等地经成都、灌县(都江堰)松州(松潘)过甘南,输入青海东南部,然后分运至西藏、青海各地。这条茶道一直延续至今,经由这路输往藏区的川茶被称为“西路茶”。
(三)元明清时的茶马古道
为发展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通,元政府在藏区大兴驿站,于朵甘思境内建立19处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大道大大延伸。明朝特别重视茶在安定藏区、促进国家统一中的作用,政府制定了关于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限制入藏销售数量,抑制茶商投机倒把。由于朝廷对朝贡者不仅厚赏崇封、赏赐“食茶”还允其在内地推销限额外的茶叶。从而使藏区宗教上层、地方首领,纷纷朝贡求封,有的直接奏称“今来进贡,专讨食茶”返回时总是茶驮成群,络绎于道”为了加強与长河西、朵甘思各部的关系,缩短运距、方便茶运,明太祖命四川官府劈山开道,开辟了自碉门(天全)经昂州(岩州,今泸定岚安镇)逾大渡河至长河西(康定)碉门路”茶道,并于昂州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成化六年(1476又规定乌思藏、朵甘思各部朝贡必须从“四川路”来京。于是四川不只是边茶的主要生产地,而且成为了茶马互市”最主要贸易区。形成了黎州(汉源)、雅安、碉门、岩州、松潘五大茶市口岸。
元明清时的茶马古道
明代川藏茶道分为“南路”黎碉道)和“西路”松茂道)两条。南路”茶道中,由雅州至打箭炉段又分为两路:一路由雅安经荣经,逾大相岭至黎州,经泸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炉,因其是自秦汉以来就已存在大道,故名为“大路”另一条是自雅安经天全两河口,越马鞍山(二郎山)经昂州,过大渡河,至打箭炉。因系山间小道,故又称为“小路”由这两条路上运输的茶,分别被称为“大路茶”与“小路茶”自打箭炉至西藏的茶道路线是打箭炉北行,经道孚、章古(炉霍)甘孜,由中扎科、浪多、柯洛洞、林葱(原邓柯县)至卡松渡过金沙江,经纳夺、江达至昌都。然后经类乌齐、三十九族地区(丁青、巴青、索县等地)至拉萨。由于这条路所经大部分地区为草原,适合大群驮队行住,故自明至清,一直是川藏茶商驮隊喜走之路。西路”茶道由灌县沿岷江上行,过茂县、松潘、若尔盖经甘南至河州、岷州,转输入青海。
元明清时的茶马古道
清代,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驻藏的官员、派遣的戍军、所需之粮饷,基本上都由四川揀派、供应。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的茶马贸易”不过这一贸易已不再是以茶易马”而是以茶为主,包括土产、百货等各种物资的全面的汉藏贸易。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打箭炉(康定)设立茶关。之后,又于大渡河上建泸定桥,开辟直达打箭炉的瓦斯沟路”打箭炉成为了川茶输藏的集散地和川藏茶马大道的交通枢纽。康熙五十七年,为平定准噶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