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至高境界.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生的至高境界   一生做好一件事,其背后是一种“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这份执着与坚守,可以超越利益驱动,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心无旁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中,是堪称国之重器的科学家们的共同品质。尽管立足的领域不同,但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的品质在他们身上却一以贯之。也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专注与笃定,成就了他们的大写人生。   王希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王希季: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   中国航天的第一代“创客”   1958年,37岁的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然而作为技术负责人的王希季,不具备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面对的又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根本没见识过火箭“庐山真面目”的年轻技术队伍。凭借着开创祖国航天事业的豪迈激情和勇于探索的蓬勃朝气,他和副院长杨南生带领大家边学边干,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大胆尝试。   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电动计算机和手摇计算器,甚至干脆拨弄算盘珠子来进行计算。为了计算出完整的飞行弹道,他们三个人一组,两人负责计算,一人负责校对,几个小组轮班倒,夜以继日地干,计算用的纸堆起来比桌子还高。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希季成为中国航天的第一代“创客”,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现代化T-7M探空火箭。   ★点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奇迹蜕变,王希季也早已从火箭的“门外汉”成为航天界泰斗。成功与荣耀背后,有痛心的教训,也有捍卫真理的执着。   ★素材链接★   越挫越勇的时代精神   1960年,王希季负责的三次火箭发射任务接连受挫。其中一次,因为天气状况突变,本来发射正常的火箭被风吹倒了。“痛心啊!大家付出那么多的心血!岂止是沉默,很多人都流泪了。”王希季说道,“我是技术负责人,要处分就处分我,其他人都没责任……”   凭借着这股越挫越勇、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在他44岁那年,他主持设计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在他54岁那年,他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适用主题:责任担当、越挫越勇、时代精神……   甘冒风险的开路先锋   为了支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王希季不惜一次又一次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第一次提出要在返回式卫星上试验新型国产彩色胶片时,不少专家都持反对意见。专家们认为国家投资研制一颗卫星不容易,一旦试验失败会造成重大损失。王希季却认为值得这个风险,彩色片取得成功后会比黑白片获取到更多的信息量,能为国家解决更多的问题。在一再说服仍不能使大家统一思想的情况下,他索性行使总设计师的权力拍板做出令众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下一颗卫星不但要上彩色胶片,而且要多上!”   装有大量彩片的卫星上天之后,相关人员个个心里都捏着一把汗。卫星成功回收后,片盒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来,连夜送去冲洗。一张张色彩纷呈、层次丰富、图像清晰的卫星照片呈现在了众人面前,成功地开创了卫星彩色拍照技术的先河,而物美价廉的国产彩色胶片也一直沿用至今。   适用主题:力排众议、开路先锋、运筹帷幄、举重若轻、胆识、魄力……   王泽山院士:   “以身相许”火炸药   甘坐“冷”板凳,研究“热”学问   2018年1月8日,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19岁时,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火炸药专业。当时,跟航天、导弹等热门专业相比,火炸药研究这项工作既基础又枯燥,甚至一辈子也出不了名。也正因为这样,同期入学的20多人中,只有王泽山一人报了这个“不起眼”的专业。回顾“以身相许”火炸药60多年的光阴,王泽山对于当初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火炸药的研究,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好。”   ★点评★   火炸药技术这张“冷”板凳,王泽山一坐就是60多年。在“以身相许”火炸药60多年的光阴中,王泽山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奔着创新而去,奔着超越而去。他的一句“一辈子做一件事”的拳拳赤诚之言,我们读来重若千钧。   ★素材链接★   创新就是多想一步   王泽山带领团队耗时20多年,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弹道理论,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低过载等式模块装药技术。该技术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王泽山看来,攻克技术难关必须要靠创新。王泽山说:“老跟在别人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