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产业结构第三次转型构建13产业体系冯邦彦.pdf

香港产业结构第三次转型构建13产业体系冯邦彦.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港澳研究 2015 年第4 期 香港产业结构第三次转型: 构建 “1+3”产业体系 冯邦彦 [提 要] 本文回顾了1997年以来香港经济的发展定位与产业政策的沿革, 总结了回归以来香 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此基础上根据香港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 分析了香港 第三次产业转型的基本方向, 即在迈向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 积极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 国际贸易及物流中心、 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 构建 “1+3” 产业体系, 从 而继续保持和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文章最后提出了香港成功实现第三次产业结构转 型的政策前提, 包括采取有效措施维持香港政治、 经济、 社会的繁荣稳定; 特区政府转变 “积 极不干预” 思维方式, 制定和实施 “适度有为” 的产业政策; 深化与内地特别是广东珠江三角 洲地区的经济融合等。 [关键词] 香港产业结构转型 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创新中心 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87 (2015 ) 04-0038-09 一、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的发展定位与产业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香港经济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 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 代, 转型的基本方向是 “工业化”。 第二次是在70 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转型的基本趋势是 “经济服务化”。 然而, 到20世纪90年代, 香港产业结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 包括经济 “空心化”, 制造业转型升级困难、 步伐缓慢; 转口贸易开始转向离岸贸易, 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 削弱。 随着经济转型, 加之多种复杂因素刺激, 香港地产、 楼市、 租金大幅度飙升, 扯动香港股 市的大幅度上涨, 并带动通货膨胀攀升, 形成港元资产的急剧膨胀, 进而产生整个经济中的 “泡 沫” 成分, 进一步推高香港整体的经营成本, 严重削弱香港经济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 还衍生了 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包括结构性失业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等, 不单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而且成为香港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因素。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不久, 即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虽然成功捍卫了联系汇率制度, 但面 38 对亚洲外围国家和地区货币的大幅度贬值, 其整体经济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产业结构升 级转型的压力和迫切性大大增加。 年 月, 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表示: 1997 10 “我们认识到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低收入生产模式, 已经不再适应香港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 香港由于生活水平高企, 和邻近地区相比, 早已失去了依靠低工资的竞争条件; 另一方面, 若试 图通过拉低居民收入去维持香港竞争力, 这个想法既不实际, 也不能保障市民的整体利益。 香港 工业北移, 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无形之手, 已经向我们指出必须行走的路线。 无论是工业, 还是服 务业, 只能向高增值发展。” ① 这实际上是明确提出了香港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揭开了香港产 业结构第三次转型的序幕。 年 月, 董建华在其第三份施政报告中, 进一步明确提出香港未来发展的定位。 他指 1999 10 出: “我两年来多次讲到政府的长远目标, 就是要为香港明确定位。 去年, 我听取了策略发展委 员会的意见后, 在施政报告里认定香港将来不但是中国主要的城市, 更可成为亚洲首要国际都 会, 享有类似美洲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那样的重要地位。” ② 为实现香港作为 “世界级大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