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整体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江花月夜整体解读

春江花月夜整体解读   一   张若虚因《春江花月夜》一诗而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此诗的地位,从明代嘉靖年间被李攀龙《古今诗删》收录以来,它那晶莹剔透、温润华美的光泽让众多的读者和诗评家爱不释手,对此诗进行解读和赏析的文章多如牛毛。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类型或角度:   一是清代以前的,对此诗的断语式的评论,从用韵、结构、情景关系等。如清人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说:“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   二是闻一多先生就宫体诗发展的观点看,指出了张若虚的功绩和《春江花月夜》在宫体诗发展中的地位,“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对诗的主题内容,他提到“……更?妇?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闻一多先生首次指明了此诗的“宇宙意识”,是很有创造性的。   三是从意象的解析出发,认为“‘月’是连缀全篇的结构线索,‘月出、月升、月斜、月落’为序,是‘景――理――情’转承过渡的枢纽”;‘月’是形成该诗意境之美的中心意象;‘月’ 是作者内在情感的隐喻与象征。”   四是单就某一个角度切入去对此诗进行读解,如“生命意识”、 “意象的组合”、“意境营造”、“时空意蕴”“大我与小我”(“大我”在苦苦追寻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小我”在深深体悟游子思妇别情离绪的痛苦。一大一小――宏观与微观)。   论者对以下几方面形成了共识,一是此诗的地位;二是以月为线索,通过一系意象来构筑意境;三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但有以下几个问题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月上潮生的画面?   为什么产生两个追问?   为什么后半部分写相思,与前面写月夜景色和对于宇宙人生的追问两部分有什么样的关系?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问题,此诗的景情理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二   让我们先回到现场,诗人的创作往往并不是“意在笔先”,更多的是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下,受外界的触动而为之,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触景而生情。这种触景生情对于诗人而言,在其创作时并不是“胸有成竹”,并不是如后人所分析的那么清楚,而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渲泄,一种意识的流动,这往往决定着诗的诗味的浓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毫无线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一定有更深的思维或情感的暗线蕴含其中。   那么创作此诗时,作者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之下呢,由于张若虚生活的具体环境无从可考,因此我们只能依靠合理的想象,穿越1300多年去触摸诗人的脉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歌一开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气势宏伟、景象壮丽的春江月夜图,诗人应该就在江边月下。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江天也一定是作者眼中之景,千万里随波的月光,处处月明之下的春江,宛转的江流、不觉飞的流霜则是作者感觉的延伸,使这幅画面在时空上、感觉(视觉、触觉)上产生了张力。这些景物经过了诗人感情的过滤提纯而成为一些核心的意象。不难想象,处在这样宽阔、纯净、恬静、幽美的意境之中,诗人的宇宙人生感自然会被勾引出来。   那么,对宇宙人生产生追问,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种追问并不新鲜,在天地面前,已经有很多诗人进行过了。   魏晋人的答案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人对于作为对象而存在的宇宙的兴趣似乎从人类一开始就有了。   由月而引起相思之感也并不鲜见,从《诗经#8226;陈风#8226;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再到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见月而起相思已渐成为一种情感定势。   问有两问,一问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初看上去,这似乎是突发奇想的无理且无法回答之问,“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简直是比天问还天问!此问从何而来,不然推测,由前面的意境中来,如此良辰美景,由此刻追溯源头,也算是合理的。下面诗人思考的结果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是“江月年年相似”,与“年年岁岁花相似”是同样结果,“不知江月待何人”,江月有待乎?但见长江送流水,“花自漂零水自流”,天地永恒,张若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