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校园暴力特点及其行为动机探究①
                    不同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其行为动机探究①
    摘 要: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对沉默性、言语性、肢体性、器械性和强制性等不同类型的中学校园暴力的特点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心理学有关侵犯动机理论,分析了侵犯动机理论对预防中学校园暴力重要启示,以期对预防中学校园暴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校园暴力 侵犯动机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227-02 
  “2012年4月,在永宁县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凶手系永宁县某中学的学生,起因是学生之间因矛盾不和找茬算账引起。”[1]“2007年,广东一所学校几名女生轮流殴打一名女生并拍下视频;2008年,云南省鲁甸县某中学学生因与本班学生发生口角被打死;2008年4月,10名女大学生暴殴舍友超过5个小时;2013年10月14日,承德技师学院学生群殴,一名年仅17岁的学生失去生命……”[2]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事件增加,研究也呈上升趋势。张健回顾了国外校园暴力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校园暴力概念界定、校园暴力诱因、校园暴力的应对),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3]。笔者也曾研究了国内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4]。从校园暴力的研究看,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暴力现状、诱因分析、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本文对不同校园暴力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侵犯动机的角度,探究中学校园暴力的行为动机,以期对科学预防校园暴力有所裨益。 
  1 中学校园暴力的类型及其特点 
  笔者将校园暴力分为沉默性、语言性、肢体性、器械性和强迫性等暴力。[4]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具有不同的特点。 
  1.1 沉默性暴力 
  特点是有意疏远,使对方心理上丧失团体归属感。表现为虽然不动口舌,没有打斗,但一个人失去群体内的归属感,长期体验孤独感,必然造成心理的失落、郁闷、沮丧、烦躁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诱发退缩、自闭等问题行为。 
  1.2 言语性暴力 
  特点是有意挑逗,使对方丧失自尊感。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间进行当面嘲讽、谩骂、诋毁、污蔑、诅咒等,有些甚至通过传纸条、手机短信、QQ留言、微信等进行言语攻击,从而影响声誉、侮辱人格、伤害自尊。 
  1.3 肢体性暴力 
  特点是行为冲动,往往造成躯体伤害。在言语争执中,当一方情绪被激怒后,往往上升到相互当场撕头发、扇耳光,甚至是脚踢拳打、以强凌弱、以多欺少、仗势欺人行为,也会导致小团体之间的群斗群殴,往往诱发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 
  1.4 器械性暴力 
  特点是蓄意报复,往往造成躯体严重伤残。在肢体性暴力冲突发生后,如果相互不服气,矛盾积怨不能及时化解,当事人会口吐狂言、择机复仇,有预谋、有准备地使用器械(铁棒、双节棍、钢管、刀具等)群斗群殴,甚至使其中当事人死亡,导致刑事犯罪率上升。 
  1.5 强迫性暴力 
  特点是控制人身自由,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在一方不愿意的情况下,另一方强迫某人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强迫他人经常替自己写作业、跑腿买东西、过集体生日、赠送礼物、请客吃饭、唱歌跳舞、上缴安全保护费等。在矛盾发生后的盘问中迫使某人下跪求饶、喝脏水,用烟头烫伤对方,实施报复,造成人身伤害;最严重者强迫恋爱、脱衣拍照、同居等性暴力犯罪。 
  2 中学校园暴力的行为动机探究 
  不同特点的校园暴力,造成不同的后果。从躯体伤害到心理受辱、摧残人格,甚至受辱后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面对一幕幕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更多的是对学校管理的批评与指责。如果从社会心理学有关侵犯动机理论的角度,解读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行为动机,对有效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2.1 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趋利避害、适应环境。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来修正的观点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就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就转向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活动。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人口爆炸爆炸可能会增大战争爆发的危险性。[5]本能论告诉我们,中学“题海战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