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回顾与前瞻.doc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回顾与前瞻.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回顾与前瞻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摘要〕 全面回顾自1990年代中期发端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有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结构变量、劳动力流动、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波动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地区增长和地区差距研究进入成熟阶段。未来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可能方向是二元经济与经济收敛、要素流动性与经济收敛、经济收敛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收敛绩效等。   〔关键词〕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典型化事实;未来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5-0045-07      回顾1980年代末以来关于中国地区差距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是统计分析,特点是采用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统计指标对中国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和分解,由此观察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并得出相关的对策;后一阶段始于1996年,至今已涌现出大量文献,其特点是引入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增长收敛假说及其计量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检验,从而使中国地区差距研究开始具有了理论基础,由此提高了研究结论的解释能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地区增长和地区差距研究进入成熟阶段。      一、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几个“典型化事实”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首先需要回答各个时期收敛性存在与否以及表现为何种概念上的收敛,为此,研究者需要围绕上述问题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计量分析。此间尽管学者们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有所不同,分析结果也存在某些细微差别,但在以下三个方面基本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将其视为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的若干“典型化事实”①。 (注:1963年,卡尔多总结了现代经济增长进程的六个经验规律,他称之为“典型化事实(styled facts)”。本文借用这个名词表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趋近共识的三个基本特征。)   1.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阶段性   Jian et al.,魏后凯,Wu,张胜等以及Zhang et al.利用1952年以来各省份的人均GDP或人均NI数据,对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中国区域经济绝对收敛经历了相当的波动,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两大冲击对建国以来区域收敛有最重要的影响〔2〕,大致以1965年和1978年为分界点,可以将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格局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央计划时期(1952-19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1978)、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3〕。第一阶段中央计划时期区域经济呈现统计上的弱收敛性,内地与沿海及东北的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研究者对这一时期收敛的解释是,前两个五年计划项目在沿海和内地较为平衡布局,对内地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大推进作用;第二阶段即文革时期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发散,区域差距明显扩大,这一时期计划经济已达极致,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市场配置完全被阻断,代表官方资源配置的内地三线建设非但没有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差距,而且由于违背经济布局规律收到相反的效果;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亚阶段,其分界点大致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前一阶段存在统计上非常显著的收敛性,收敛速度大致为每年2%左右;而后一阶段则不存在收敛性,甚至出现明显的区域经济发散〔4〕。综合起来,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弱收敛甚或发散,因此那种一般性地认为改革加剧了区域不平等的说法是被误导的。   其他文献均集中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得出了与上述文献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均产出绝对收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1980年代的强收敛和1990年代的发散,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则表现为较弱的收敛性甚至发散〔5〕。对改革开放时期阶段性收敛现象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但多数都将其与经济改革的阶段性转移相联系。Jian et al.认为,1980年代的收敛与农村改革有关,农村改革对原来较为落后的农业省份有利,所以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而1990年代的发散主要源于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差异的增加,其原因包括:沿海地区国际贸易的天然优势、沿海在税收及贸易政策方面享有的经济特权、近年来决策者对上海的重视。〔6〕魏后凯也认为,1980年代末收敛性的转变与1985年改革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及“七五”时期进一步推行沿海倾斜战略有关〔7〕。Raser则认为收敛性的转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