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人际交往中忠恕之道心理学分析
中国人人际交往中“忠恕”之道的心理学分析
[内容摘要] 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对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忠恕”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充分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对等律、利他主义、替代体验等普遍规律,为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关 键 词] 儒家文化;忠恕;人际交往;心理学。
[作者简介] 张吉勇,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深远,中国人特有的处世之道就是一个突出的体现。儒家的人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先哲们经验的积累,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规律,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忠恕”之道。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孔子力倡的处世原则。孔子用“忠恕”解释“仁”,认为“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论语?里仁》中有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遗之辞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忠”与“恕”高度概括了儒家人际关系意识的两个侧面:“尽己”与“推己”。“忠”是主体的自我要求,指诚恳、积极地为他人,以自身道德的完善为目的。“恕”是主体对待客体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不仅是宽容、厚道的处世态度,而且是调整和平衡人际关系的策略。“忠恕”之道反映了“己”与“人”的互动结构,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信任的关系,使人际关系真正进入一种和谐状态。
二、“忠”的心理学意义
“忠”是积极主动的助人。忠字从中从心,即所谓“内尽于心也”(《礼记?礼器?中庸?疏》)。
首先,从群体内部人际交往规律来看,“忠”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律。如果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考察人际交往,就会发现人们之间的喜欢往往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他人的喜欢正是对于他人喜欢自己的报答。如果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人为善,对他人投入积极的感情,那么就会得到他人相应的回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忠”之道正是这一规律在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它体现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施报观”中。中国人看重“施”与“报”,民谚中有大量与施报有关的词语,例如,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这种“有施必有报”的观念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相信行为的交互性和因果关系。当中国人做出“施”的举动时,一般会预期对方会有所“反应”或“回报”。
其次,从人际交往的动机来看,“忠”体现了一种利他主义,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即亲合动机。正是这种亲合动机促使人与人接触、来往、相处和保持一定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利他主义历来是道德哲学的中心议题。法国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动机,也有利他的动机,人类的道德就是用利他的情感来控制利己的、自私的本能,即用利他主义来约束利己主义。与此观点相同,中国古代理学家二程认为,“忠者天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他们以天理为至善,以人欲为恶之渊薮,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用“忠”来克服己欲。“忠”之道要求积极主动地为他人着想,“舍小我为大我”“克己服礼”等等,都是“忠”的表现。在这些观念中还蕴藏着集体主义的思想,“忠”可说是当代中国集体主义的思想根源。在“忠”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乐于助人,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观点;善于处理复杂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凡事讲“人情”,重情不重理,这与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重理不重情有很大区别。
第三,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来看,“忠”体现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条件――诚信。在中国文化中“忠”与“信”不可分,“忠”常表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真诚与信任。中国人一直以来都讲究诚信,把诚信看作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认为与人交往诚实不欺、讲信誉、信守承诺、真诚相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在中国古代的“五伦”之中,“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项内容。儒家经典对“信”做了大量的论述,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句强调了“信”的重要;“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的论断则将“信”的作用推倒了极至。“信”在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实际运用中有着特别的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中矛盾分析.doc
-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与探索.doc
- 中原经济区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思考.doc
- 中原经济区历史传承与人文环境特点研究.doc
- 中原经济区崛起金融风险防范探讨.doc
-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doc
-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oc
-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助推力及资源优势分析.doc
-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途径分析.doc
- 中原经济区建设环境下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 DB22-T 3458-2023露地油豆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 DB31_T 910-2025 区域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规范.pdf
- DB32/T 3545.7-2024 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管理 第7部分:血液透析用水卫生检测规范.pdf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pdf
- DB22-T 3448-2023榆黄蘑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pdf
- DB32/T 4737.4-2024 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规范 第4部分:骨质疏松症.pdf
- DB32/T 4532-2023 点螺漆器技术规范.pdf
- DB32/T 4748-2024 花生-瓜菜-菌菇周年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32/T 4752-2024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通用技术要求.pdf
- DB15T 3051-2023奶山羊全混日粮(TMR)制作及饲喂操作规程.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