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蓓 2011.3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52亿人口,每年新发恶性肿瘤 900万人,死于该病的达 700万人;中国12亿人口,每年大约有 160万新发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有 130万人死于癌症。因此,恶性肿瘤的研究已成为国际重点科研课题,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 一.概述 二.建国后中医肿瘤防治的发展过程 1、认识阶段(1949—1976年) 名老中医的治验及民间单方、验方。 60年代临床文献整理,清热解毒药,实验阶段。 2、发展阶段(1976—1990年) 中医诊治肿瘤飞跃性发展。 偏方、中药筛选达到高峰,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祛邪抗癌药得到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中药抗癌作用机理研究起步,从注重寻找抗癌药物、抗癌偏方转入对辨证论治的重新评价和重视,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中医肿瘤研究步入正轨。 一些抗肿瘤中药得到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如喜树、白英、长春花、青黛、蟾蜍等。 3、创新阶段(1990—至今) 90年代后,从多层次、多角度验证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独到作用,明确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在采用中医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预防转移复发、抗肿瘤多药耐药、中药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干预及对放化疗减毒增敏、中药剂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可喜成绩。 如我国有1万余种中药和5万余个中药复方,已对近半中药和近500个复方进行抑瘤筛选和临床验证,研制和提取了一批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天然药和新制剂。 三.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肿瘤的病因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二方面。外因包括外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饮食因素(饮食不节、不洁、偏嗜)。内因包括情志因素和脏腑亏虚。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单独致病,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而发病,尤其是脏腑虚亏,是肿瘤发病的先决条件。    肿瘤患者的病理改变以“痰、毒、瘀、虚”最为多见,因此,肿瘤的病机可概括为痰湿结聚;热毒内蕴;气滞血瘀;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四.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强调治病必求其本,辨证是中医的诊断学,论治是中医的治疗学。中医治疗肿瘤,必须按照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身体强弱、病期早晚,采取或攻或补的方法,做到“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伤正”。现将肿瘤临床上常见证型及治疗归纳如下: ㈠ 气滞型 主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食欲不振,易怒,或脘腹胀痛,或喛气呕逆,或吞咽梗阻,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或瘿瘤、癥瘕、痞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㈡ 血瘀型 主证:胸胁或脘腹胀痛,胸腹胁下痞块,疼痛固定拒按,面色黧黑或晦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妇女可见经闭痛经,色紫暗或挟血块,或乳房肿块胀痛。 ㈢ 痰凝型 主证:局部肿块或隆起,无明显红肿热痛,或见瘰疠痰核,乳房包块,瘿瘤,喘咳痰鸣,或痰涎呕恶,或情志不舒,喜叹息,舌质暗,苔白滑,脉弦滑。 ㈣ 湿聚型 主证:身热不扬,或发热缠绵,汗出热不退,肢体困重,呕恶纳呆,脘腹痞闷,或面目周身发黄,口苦尿黄,下痢粘稠腥臭,里急后重;或白带增多,粘腻腥秽,外阴搔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㈤ 热毒型 主证:发热不退,口干咽燥,喜冷饮,或头痛,或鼻流脓涕或衄血,或痰黄或咳吐脓血痰,或带下色黄腥臭,少腹胀痛,或大便呈脓血性粘液,里急后重,或小便灼热疼痛,尿急,或全身有出血现象,舌红暗,或瘀,苔黄干,脉弦滑或滑数。 ㈥ 气虚型 主 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 动辄气短,面色咣白,心悸自汗, 舌淡胖,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 法:补气健脾 常用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云苓、黄芪、淮山、 灸甘草等。 ㈦ 血虚型 主 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唇甲苍白,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 少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 治 法:补血填精 常用方剂:四物汤、归脾汤 常用药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阿胶、 紫河车、鸡血藤、首乌、大枣等。 ㈧ 阴虚型 主 证:口干咽燥,心烦失眠,眩晕梦 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 体消瘦,尿少色黄,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滋阴生津 常用方剂:增液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 常用药物:玄参、生地、麦冬、沙参、石 斛、玉竹、花粉、龟板、鳖甲、 百合等。 ㈨ 阳虚型 主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