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辅导3-4教程教案.ppt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辅导3-4教程教案.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考研辅导3-4教程教案.ppt

3、回归玄道 “重玄”理论所遵循的“逆向思维”,旨在告诫修行者通过否定而回归于“玄道”。成玄英说:“但能返本还源,驰竞之心自息”,又说,“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归于真性,反于惠命。”(《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 在成玄英的表述中,“玄道”又称“至道”,有时则直接称“道”。他说:“至道虚通。”(《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四),又说:“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同上) 成玄英笔下的“玄道”或者“至道”乃是“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同上),它是超越空间的;不仅如此,修行者也不能从固定的时间上来理解。成玄英说:“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又谓:“至道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古察今,应夫终始。”(《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二) (三)“三一”之说与生命哲学 成玄英之重玄学尚论及“三一”问题,并将其与否定性思维方式和道教的修炼方法结合在一起。 1、“三一”的基本概念 如谓:“三者,即夷、希、微也。致,得也。诘,责也。混,合也。真而应,即散一以为三;应而真,即混三以归一。一三,三一,不一不异。故不可致诘。”(《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道藏》第13册第389页) 2、“三一”与否定性思维 依据其否定性逻辑,成氏于阐述一分为三,三合为一之理后,又进一步运用双遣之法,谓之“不一而一,散一为三”;“不三而三,混三为一”。此所谓“不”即遣也。不一不三,即遣一遣三,以入虚空。 3、“三一”与修道之理 此等排斥之法,实亦与修道之理合,因抱一不离,收三归一,即是拘魂制魄,而使精气神混而为一,足见其理与修道法门不悖。按照“三一”法门,修行者调理精气神乃是不滞于自我生命,因其不滞,故能使“营魄抱一”,这是道家生命哲学的真谛,成玄英可谓得其真谛者。 四、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 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 * 第四章 隋至盛唐道教地位 的提高与重玄哲学 隋至盛唐时期道教理论之深化,绝非偶然。倘若欲明其底细,则须由“图谶”问题入手稽考之。所谓“图谶”乃是符图谶语之合称,其内容大抵为符命宣传之类,于形式上多采字形离合、隐喻之法。此类形式,古已有之。隋唐之际,因改朝换代之社会变迁,图谶遂盛行于世,而有心于政权之人物则顺水推舟以利用之。 1、隋唐统治者对图谶的利用 隋开皇初,太原有以童谣形式出现之图谶,曰:“白衣天子出东海。”杨坚即依此穿上白衣至东海。因皇帝信图谶,故诸多大臣也以张扬图谶而得宠。杨坚登基,取道门劫历“开皇”为年号,表明隋朝开基即已暗合道门之神学底蕴。 隋末,李渊揭竿而起。时有《桃李谣》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巫浪语,谁道许!”谣中所谓“桃李”系隐喻逃亡之李氏。早在隋末世上便有“老子度世,李氏当王”之符谶流播,李渊利用之以应谶告,遂得天下。 2、道教与图谶的关系 道门中人不仅制作谶语歌谣,而且对于世道之更迁有预见性。《混元圣纪》卷八载,岐晖谓门弟子曰:“天道将改,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后数年,李渊起兵,岐晖以楼观台之粮草慰问唐军。高祖李渊得天下,因感岐晖相助,遂称其起兵反隋乃“奉天承运”,于是追认道教教主老子为其远祖,建宗圣宫为祖庙,道教由此而大兴。 3、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意义 隋朝至盛唐时期,帝王不仅利用图谶为其夺取政权服务,而且也通过种种途径对道教大力扶植。 据杜光庭《历代崇道记》所载,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迁都于龙首原,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道)观三十六所,名曰玄坛,度道士二千人”。 李渊称帝后,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旧唐书·高祖本纪》),他确认道教教主老子为李唐王朝为先祖,屡屡召见道门高士,封赏甚丰。李渊认定“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续高僧传·释慧乘传》) 二、老学繁衍与重玄派之勃兴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不仅推进了道教组织的发展,而且促使理论研讨风气的浓厚。此时,道教经书的整理与编纂得到朝廷的倡导与支持,经典注疏与阐述工作成为道门中人的一种雅好。由于老子被李唐王朝尊为远祖,《道德经》更加受到重视,一股解经之风油然而起。 1、《道德经》注疏 考诸隋唐之前,《道德经》已受学界相当关注。其注疏之学形成诸多流派。杜光庭对此进行总结: 此《道德经》至函关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鸿儒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