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雪崩”到“战友”
长久以来,提到“阅读”,人们总会将之与传统纸质媒体联系起来。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方式越来越被边缘化。
“雪崩”到“战友”:特稿写作的全新方向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网页出现了一组有关“雪崩”的特别报道――Snow Fall,这组报道结合了文字、音频与视频等手段,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JohnBranch也凭借这组报道在2013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这个报道共记述了16位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惨剧时的故事。引起业内极大关注的是,这组特稿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片、视频拼凑在一起,而是充分设计、精心策划,使得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各种新媒体互相穿插,几乎天衣无缝。
据纽约时报后来发布的消息,“雪崩”这组报道策划历时半年,报社共11名编辑记者参与其中。这组别具新意的深度报道一经发布,就迅速获得了各方关注。在电子版上线3天后,这组报道获得了超过200万的页面浏览量。紧接着,纽约时报又在传统的纸质版刊出了5叠报道,将页面浏览量迅速提升至350万。很快,在周末版的纽约时报推出了特别报道,又带来了200多万的访问量。不久后,以文字为主的电子书接踵发布。这样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刊发节奏,更提高了这组报道的影响力。
多年以来,绝大多数纸媒都拥有自己的在线新闻网站,但这些网站往往都是纸质版的照搬复制,阅读上与传统的纸质版本别无两样。而“雪崩”这组报道最亮眼的地方,就是创新了纸媒的新闻报道形式,大量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强化了纸媒在内容制作方面的优势。
新锐媒体评论家欧姆?马利克代表了对“雪崩”大加褒奖的一派。“‘雪崩’意味着绝佳的良机,以及纽约时报等新闻机构的未来”,“以这类型的数字化报道模式为起点,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新闻报道”。在欧姆的文章中,类似的溢美之词不断。
但也有人从专业角度提出了非议。“雪崩”专题共耗时6个月才完成。而且虽然纽约时报拒绝透露具体成本,但业内普遍估算应该在几十万美元之巨。很显然,虽然点击率非常高,但这个非常规的项目依然没有收回成本。同时更有人质疑,这么长的制作周期,早已脱离了新闻的本质――时效性。
此外,“雪崩”的操作方式也很难复制。如果一个个专题依然沿袭“雪崩”的模式,就很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目前,业内的共识是,纸媒在应对新媒体冲击时,最大的防身武器是其新闻内容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花哨的形式和别致的包装。
“如今,‘雪崩’已成为新闻业界内的一个新名词,代表着一种特稿写作的全新方向――既没有丧失专业性,又让传统的新闻报道焕发出全新的活力。”2013年5月28日,在解放日报多媒体版上,出现了这样一行文字。与之同时推出的,还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联合解放日报国内机动部共同推出特别报道“战友”。
“战友”是解放日报专为纪念上海解放64周年推出的特刊。对于这次策划,报社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次推出线上多媒体版,正是想往“雪崩”这个方向做出尝试。
“战友”多媒体版由封面、与妻书、胡团长、奇遇记、致青春、英名墙和封底组成。封面和封底主要是一帧大幅照片。和“雪崩”相比,“战友”的编排方式相对简单。电子版和纸质版正文同步推出,电子版中除了刊登纸质版文字外,增加的主要是一些当事人接受采访的音频。在网友读到正文相应部分时,可以点击链接打开音频收听。
“战友”的整体呈现效果虽然比“雪崩”简单很多,但代表了国内纸媒对破局新媒体冲击的一种尝试。如果说,“雪崩”是纽约时报策划良久后精心推出的一次爆炸之作,那么“战友”可以被视为国内传统媒体在面对这一新做法时的效仿和追随。无论这一方式是否会在未来成为传统媒体救亡图存的方式,但至少国内有了吃螃蟹者。从“雪崩”到“战友”的完整链条
总结归纳“雪崩”和“战友”的报道模式,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选题策划与内容制作秉承纸媒的高度专业化水准
在传统报道领域,“雪崩”原本只是一个常规化的新闻选题,但是通过对报道内容的精心编排,这一专题从不同角度切分成6个章节,变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系列报道。“雪崩”的实况、形成“雪崩”的原理动画片、遇难者同伴的口述……一个平面的事件通过重新整合,成了立体而综合的多面结构。在网页呈现方面,更是将这种内容的精心安排发挥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报道的首页是全屏循环播放的“雪崩”视频,场面精心动魄。再往下,则是篇幅适中的文字报道、配合文字出现的视频和图片等,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阅读者既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模式进行选择性阅读,也可以跟随专题组织者的编排按照顺序阅读。
从“战友”的表现来看,也是如此。“战友”特稿由五部分组成,每部分文字都堪称精雕细琢,是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中的上乘之作。而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