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0年哈尔滨市专家型校长评选 2010年哈尔滨市专家型校长评选 参 评 论 文 将中华传统文化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作者姓名: 李智强 单 位: 尚志市尚志镇八一希望学校 通讯地址:尚志市尚志镇新建路实验南街1号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尚志市尚志镇八一希望学校 李智强 【摘要】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如何使校园文化建设中软性的精神文化这一面能够有更可操作的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们基层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本研究通过分类梳理、探究功能。将古诗词、经典著作等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分析与梳理,在智力开发、文化素养、意志品质、情感心理等方面作教育功能的初步探索,通过溶入课程、探究过程。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改相结合。突出教科版语文教材特色, 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写作水平,强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支撑点,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夯实知识和技能基础。 同时以开发“经典作品赏析”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寻求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二支撑点,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和实践范畴,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究推向深入。进而实现德育与教学双腿走路,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纽带连结教学与德育,拓展语文课改与德育创新的新空间。 【正文】 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传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文化和道德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对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出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新颁布的课时安排计划中,理科类学科的课时比例相对减少,文科类、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时比例得到保证或有所增加;研究性课程、活动课得以凸现。以上事实表明:新一轮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 另外,一九九三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也使得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加强德育工作的问题。《德育纲要》中关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部分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内容和深远意义,它要求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渗透在德育和教学工作的内容中。如在爱集体、关心他人基础上升华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树雄心、立大志的理想观念,勤劳俭朴、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无不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用正确的观念、标准去教育、引导学生正面发展。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对培养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形成良好校风、建设校园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两个《纲要》带给我们一个思考,那就是基础教育为什么要在人文教育和德育领域进行这么大的改革呢?至少有一个答案是站得住的,那就是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改革。   一、长期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淡忘。   1912年元月19日,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同年5月和7月,又连下两道法令,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的议案。这连续的三个指令,对传统文化的断绝影响很大。后来,随着1917年白话宣言的诞生,1920年小学语文课全面改用白话文,从此国人便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来了。   从那时到现在转眼将近一个世纪了,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使我们出现了一些切身的隐痛:   语文能力不断退化,文化素养普遍欠缺,人生理想飘忽不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明显不足,社会公德、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日渐缺失。尤其是近来犯罪率的增高,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显示出人心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明显失落。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其结果只能是托钵乞怜,无法参与世界文化的创建,为其他民族所轻贱,西方一些文化糟粕也会乘虚而入。基于此,传统文化的复兴迫在眉睫。   二、理科知识过剩,人文素养严重不足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科教兴国”的认识产生了偏颇,导致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一些学科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道德情感的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社会人生的体验,

文档评论(0)

jjkk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