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相关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ppt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1)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意义: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__________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综合素质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社会 主义道路 深化拓展 克服对民族精神认识的几个误区 (1)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渗透的图谋。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二者并不矛盾。 (2010年高考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例 材料2: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材料3: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解析】 本题为文化生活部分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题。要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可以从中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继承性、与时俱进及包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2)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点拨】 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来把握。“是什么”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为什么”——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意义;“怎么办”——把握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本课知识归纳 社会生活链接 多难兴邦,灾难彰显民族本色 【背景材料】(链接生活实例!) 材料1:2010年来重大自然灾害清单 干旱:入春以来,全国有25个省份遭受重旱,江河干涸、土地龟裂。 洪涝: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险情出现之多、受灾损失之重,都创下了本世纪以来的极值。 地震:云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遭受地震灾害,其中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 台风:“狮子山”等5场台风先后在我国登陆,横扫东南沿海地区。 泥石流:8月7日23时20分,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吞噬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 冻雨:2011年年初,我国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区遭受了低温冻雨天气,给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带来重大损失。 材料2: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及时启动救灾预案,组织各个部门全力救灾,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觉肩负第一责任,积极捐款捐物,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在经济、精神方面援助灾区人民;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挺起胸膛, 积极应对,奋力抗争,直面灾害带来的一切困难,进行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彰显了伟大民族精神。 材料3: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回良玉强调,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抗震救灾史上新的壮丽篇章。危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 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心相连;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人民军队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