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特点及其发展探讨
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的特点及其发展探讨
【摘 要】彝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千姿百态,不仅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还富有浓厚的艺术情趣,可以说,彝族舞蹈以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传承发展,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不仅蕴含着彝族人民的聪明智慧,还蕴含着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在艺术创造方面更具独特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36-02
在民族舞蹈文化发展进程中,各民族舞蹈文化相互影响,互相交流,不断促进民族舞蹈艺术发展传承。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都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彝族人民,由于生活的地区不同,导致民族歌舞历史也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本文简要探讨了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的特点及其发展。
一、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特点
(一)江内红河彝族支系舞蹈特点
云南红河彝族居住区以元江来划分,建水、石屏等元江以东彝族居住区,属于江内红河彝族支系,江内红河彝族支系舞蹈充满活力,诙谐、逗趣、活泼是其突出特点。烟盒舞是彝族人民比较喜爱的舞蹈,对于烟盒舞的来源,有几种传说,一是彝族祖先为了猎取野兽,将兽皮披在身上混到兽群中间,并模仿野兽的动作,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三步弦”动作舞蹈;还有一种传说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据说烟盒舞开始没有道具,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代替拍手,烟盒发出悦耳的声响非常好听,于是经过世代相传,不断创新发展成为“烟盒舞”。总之,所有传说都说明“烟盒舞”源于彝族先人社会劳动生活,烟盒舞源于生产实践。其实,烟盒舞内容多为模拟动物动作,如“鸽子啄食”、“鹭鸶拿鱼”、“蚂蚁走路”,有时候也模仿劳动生产过程,如“哑巴砍柴”等。“三步弦”是烟盒舞基本步伐,“三步弦”有“正弦”“杂弦”之分。传说烟盒舞舞蹈套路多达220套,虽然风格只有两种,但是有多种流派,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小孩,“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烟盒舞在石屏彝族地区又称“跳弦”、“垄偬”等,目前,江内红河彝族支系收集到120多个套路,舞蹈节奏感很强,给人一种清新活泼之感。尤其是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舞蹈动作丰富,“蚂蚁搬家”、“仙人搭?颉啊?”倒挂金钩”等都比较著名,富有特色的烟盒舞动作流畅潇洒,既可健身又可怡情,作为一种综合性舞蹈艺术,传播范围遍及城乡,时至今日,烟盒舞依旧是建水、石屏等地区彝族人民不可缺少的娱乐手段。
(二)江外红河彝族支系舞蹈特点
“江外彝族”主要指元江以西红河、元阳一带居住的彝族,江外红河彝族支系舞蹈代表性舞蹈是乐作舞。乐作舞属于传统的自娱性集体舞,在彝族地区乐作舞流行比较广泛,是广大彝族人民比较喜爱的舞种之一。乐作舞不仅可以在喜庆之日跳,在丧葬和祭祀活动中也可以跳。乐作舞彝语称“裁比”,汉族人民将其称为“龙纵”、也叫“乐作”,跳乐作舞的时候,需要乐器伴奏,歌唱助兴,歌唱、器乐和舞蹈紧密结合。跳乐作舞有一定程序,大家围着圆圈以抒情性的歌唱开始,一起载歌载舞,欢呼跳跃。乐作舞柔和而轻盈,舞姿优美,边跳边唱,特色浓郁,舞者的膝盖伸屈,舞动的手臂似蜻蜓振翅,富有弹性的跳跃,激烈时,或拍手、或自转一圈,或相互对穿,交错对穿,忽停,忽动,还唱着“噻、噻、噻噻”的歌声,乐队伴奏人员虽然不能够参加跳舞,但却可以随着伴奏拍节摇晃身体,同时,在一旁以高昂的帮腔助兴。洒脱、优美、富于韧性是江外彝族舞蹈乐作舞的主要风格,大山养育了他们的文化,劳动和智慧使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江外彝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的过程中,喜欢“对歌”和“撵山”,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也喜欢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合跳。一般情况下是4人一组来穿插跳。女子常常做出“撸草”、“蜻蜓点水”、“踩荞”等舞蹈动作,江外彝族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就是“踩荞”,如果是男女穿插队形跳舞,比较有特色的动作为“拖步”“反弦”“跳弦”和“拧弦”等动作,每逢农事稍闲之时,彝族人民就喜欢聚集在一起,或者在大树下,或者在草坪上、比较大的院子里载歌载舞。江外红河彝族支系舞蹈,无论是快板的“跳弦”,还是慢板的“踩荞”,几乎全是重拍向上,这种表现形式,可能与其做居住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山给人以向上的感觉。
二、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的差异
(一)舞蹈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虽然都是同一个民族,但是,江外彝族、江内彝族在生活习俗、穿着打扮、语言等方面却相差甚远,所以,虽然都是云南红河彝族,音乐和舞蹈却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但是,流传比较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