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纯粹是基于近代汉文化立场所导致的观念-建构中
臺東縣境所在臺東地區位臺灣東南,因中央山脈阻隔,近代漢文化遲至清朝末年才逐漸隨著少數來此地開墾的漢人傳入,因此被視為開發較晚的後山地區,這純粹是基於近代漢文化立場所導致的觀念。事實上,在歷史時代之前的史前時代,臺東地區很早即有族群居住,亦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開發,而所發展出來的史前文化包含來自北方大陸中原文化的要素、大陸東南沿海文化要素及南方太平洋島嶼文化要素。
在目前建構的臺灣史前文化時期,約自距今至少15000年至距今500年間,臺東地區一直都有不同史前文化在此地運作,最早的史前文化─「長濱文化」即是在臺東地區的遺址中被辨識出來。臺東地區在史前時代的開發是與臺灣西部地區不分軒輊的,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卑南文化,在文化發展的當時,是一個臺灣少見的盛大文化,而所展現出來的物質文化水準,在臺灣地區或在環太平洋地區都稱得上是高水準的文化。在這樣長的史前時代裏,有什麼樣的文化在此運作,是本文的介紹重點,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學討論的是物質文化,以物質特徵來區分文化,與體質上的族群區分無必然關係。
臺東地區史前文化研究與整個臺灣史前文化研究是同步的,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的調查研究,接著鹿野忠雄、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研究者陸續進行調查與研究,臺灣光復後,臺灣學者宋文薰等繼續為臺東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奠下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下,研究者先後提出對臺東地區史前文化架構之推測,大致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 卑南文化、麒麟文化、阿美文化等幾個重要文化,分別代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文化。
史前文化架構是研究者由史前遺址調查與發掘資料歸納推測而形成,架構是隨著資料之增加而不斷作修改的。筆者根據近年來與同事在臺東地區的調查與發掘經驗,提出以下的項目與內容,為臺東地區史前文化作簡要說明,其中大致依循多數研究者的架構,部份加入筆者與同事由近年調查與發掘結果所作的推測。
一、長濱文化(B.P.15000-5000)長濱文化是臺灣目前所發現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其代表遺址為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其開始年代不晚於距今15000年前,結束年代約在距今5000年左右(宋,1980)。文化特徵為使用打製砍砸器,未使用陶器。縣內屬於長濱文化的遺址除八仙洞遺址外,另有東河鄉的小馬海蝕洞遺址。
(一)八仙洞類型八仙洞遺址遺物出自潮音、海雷、乾元及崑崙等海蝕洞穴底層,出土器物以石器為主,屬礫石工業砍伐器傳統,以石英、石英岩、玉髓、燧石與鐵石英等製成的小型刮削器、刀形器等為主,石器類型以石片器佔多數。長濱文化器物的製造者與使用者可能是與「左鎮人」同時期的人類,「左鎮人」化石發現於臺南縣左鎮鄉菜寮溪,經鑑定其生存年代距今約2萬至3萬年。「長濱文化在臺灣東海岸一直持續到距今5000年前後忽然消失,而且與以後普遍發現於臺灣全島的各史前文化層之間,找不到可以連繫的關係,也就是說,本島的新石器時代,乃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並不是從長濱文化逐步演變發展出來的。」(宋1980:99-113)
二、大坌坑文化(B.P.5500-4600)大坌坑文化典型陶片在臺東縣的卑南、芝田與長光遺址有少量出土。目前研究者根據臺灣南北兩地大坌坑文化器物間的差異性劃分為兩大地方類型,北為大坌坑類型,南為八甲類型,卑南等遺址所存在的大坌坑文化陶片比較傾向於八甲類型。
(一)八甲類型卑南遺址以往出土的大坌坑式繩紋陶片數量很少而且細碎,少見口緣片,多為折肩部位帶粗繩紋或平行劃紋的陶片,而長光遺址與芝田遺址出土比較多的大坌坑式繩紋陶片,其中包括口緣片與折肩部位,質地與紋飾類似於高雄縣孔宅遺址出土的同式陶片。
長光遺址繩紋陶片經以熱釋光定年,得到4600B.P.±370之年代數據,大坌坑文化八甲類型被認為存在年代為6000B.P.至5000B.P.或更晚,長光遺址繩紋陶片之年代頗為符合八甲類型存在年代的下限範圍,顯示東海岸如果存在著由西南海岸傳來之大坌坑文化,其存在年代應會稍晚於西南海岸的大坌坑文化年代。
然而大坌坑文化繩紋陶片在臺東縣境出土量不是很多,而目前也尚未確定是否有大坌坑文化層存在,因此大坌坑文化在東部是否有該文化的存在或僅是少數器物的流通,有待更多的發現與研究才能確定。
三、富山文化B.P.5000-3500)以臺東縣卑南鄉富山遺址為代表,富山遺址以往因出土有石板棺,而其石器類型與卑南遺址出土者大致相同,故而被視為卑南文化遺址。然富山遺址與卑南遺址關係可由陶器方面作探討。根據筆者等1994年於富山遺址進行之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富山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兩群,一是顏色較顯橙紅的素面紅陶器,一是顏色較呈淡橙色的繩紋陶器,繩紋陶片數量約佔出土陶片數量的10%,繩紋陶器以泥質居多,器壁常顯扭曲不工整,而且帶氣泡,顯示在練土、塑形與火候方面的技術不是很好,素面陶器則不具上述狀況,顯示出比較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