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启示和影响.docVIP

从科举制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启示和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科举制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启示和影响

从科举制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摘要: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曾广受抨击。但是,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人才选拔方法,它体现了公开、平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在中国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举;中国传统;考试;影响   中图分类号:D69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33―03      中国的文明体系不间断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但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滞后,政治统治没落,国力衰败,屡被外敌欺凌。中国的文人学者一直在探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一些人认为要想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就必须摈弃中国传统的东西,改用西方的文字,完全照搬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字等都是糟粕,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羁绊[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发生文化价值叛逆。1920年取消文言文以后,学校没有了文化传承。辛亥革命以后引进西学,废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导致教书不育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和道德日渐式微。   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汉字,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现世界上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外国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3]。当今的事实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精华的,是完全可以对当今的社会起指导和借鉴作用的。   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虽然备受国人抨击的,但这种古老的制度对现代中外官员考试、选拔制度的建立却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参照作用。      一、中国科举制的历史发展      科举制起源于汉朝,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在唐朝系统完善,明、清两朝兴盛。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止,科举制在中国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4]。      二、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1300年的科举史几乎占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其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科举对中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   中国历史上主要实行过三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科举制产生之前,经历了西周的世袭世禄制、秦朝的军功封爵制、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凭考试成绩取人,使人才选拔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和衡量的依据,也使选官用人有了制度性保障。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   科举制的实行显著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制度上,科举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相当多的士人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不问家世、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给广大中下层人民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材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土、数百万名举人。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与恩荫补官、进纳买官等出身的官员相比,在素质上显然要好得多。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宋、明及清朝汉人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通过科举的确选拔出了一批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材,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例如北宋名臣王禹??、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其中王禹??、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科举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