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地理学5研究报告.ppt
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比较 牧区畜牧业 农区畜牧业 生产环境 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为主 农田、森林、次生草地为主 土地利用状况 天然草地为主 农田为主,次生草地零星分散 饲料来源 天然 牧草为主 饲料谷物 各种农副产品与作物桔杆 畜群构成 羊、牛、马、骆驼、牦牛等 猪、兔、家禽、奶牛、肉牛及羊等 经营方式 放牧为主,半牧半养次之 以农为主,兼营牧业,舍养与圈养为主,间有小群分散放牧 经营者人群构成 以少数民族为主,不少专营牧业 汉族为主 在全国畜牧业中的地位 我国重要的毛皮生产基地 我国主要的肉、蛋、奶生产基地 在地区农业中的地位 相对重要,有的地区为主体 相对次要,有个别专业村、镇 2005年各地区农业产值结构(以总产值为100) 农 林 牧 渔 河 北 48.37 1.54 43.23 3.05 辽 宁 38.29 2.66 38.07 18.35 山 东 54.36 1.54 30.07 12.44 江 苏 50.10 1.76 23.25 19.86 浙 江 45.85 5.85 20.02 26.66 福 建 40.90 6.94 19.80 31.11 广 东 45.32 2.71 26.09 21.40 广 西 49.15 4.26 35.32 9.92 海 南 37.75 12.38 20.01 27.78 河 南 54.09 2.54 37.82 1.07 湖 北 52.50 2.10 30.72 13.32 湖 南 46.09 4.91 40.58 6.73 安 徽 49.12 4.71 33.22 9.94 江 西 44.66 7.64 31.94 14.22 农 林 牧 渔 重 庆 54.11 3.02 37.68 3.59 四 川 42.21 2.85 50.06 3.19 贵 州 58.67 4.18 33.96 1.65 云 南 52.34 9.88 31.79 2.15 西 藏 37.62 14.92 44.36 0.00 陕 西 64.72 3.42 27.23 0.75 甘 肃 69.58 3.05 24.76 0.21 青 海 38.75 1.86 54.97 0.07 宁 夏 57.20 4.03 33.33 2.88 内蒙古 48.35 4.06 45.36 0.74 新 疆 71.70 1.84 22.08 0.5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草场建设 2005-2020年我国动物产品需求量预测 第七节 中国农业分区 一、 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差异大势及全国综合农业区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东部农区 西部牧区 东西分异 南北分异 南方水田农业区域 北方旱地农业区域 西北干旱牧业灌溉农业区域 西南高寒牧业农业区域 东北区 黄淮海区 黄土高原区 长江中下游区 西南区 华南区 青藏区 甘新区 综合农业区划 秦岭—淮河线 青藏高原边缘线 400mm等降水线 北方旱地农业区域 南方水田农业区域 西南高寒牧业农业区域 西北干旱牧业灌溉农业区域 基塘生产 二、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综合农业区划的概念 综合地揭示和反映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方向和途径的区间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的地域单元系统 我国综合农业区划的基本依据 (1) 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2) 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 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 (4) 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 我国综合农业区划的特点 (1)着眼于全国,从全国农业地域分异的大势出发,不考虑省界,着重探讨全国性的和跨省区的问题 (2)全国性区划分二级,共划分出10个一级区(陆地9个),38个二级区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分区系统 生产条件 生产特点 关键问题 方向与措施 东北区 内蒙及长城沿线区 黄淮海区 黄土高原区 长江中下游区 西南区 华南区 甘新区 青藏区 三、农业区概况 我国大豆的比较劣势 一是大豆单产低。平均单产110公斤左右,比美国、巴西低近40% 。 二是含油率低。我国大豆食用和榨油基本上各占一半,历史上主要用于食用。国外则把大豆主要作为油料。我国大豆的含油率一般为 15%~16%,而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含油率一般在17%~18% 。 三是成本高。2001 年度我国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成本为每吨1555元(包括各项税费),与美国基本持平,阿根廷高出300元左右。 “陷井”?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国际贸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