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地理高考备考和与学习策略.ppt

  1.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地理高考备考和与学习策略.ppt

向内蒙的各位同仁学习;汇报要点;新课程与高考改革;(一)高考制度改革的走向 1.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年底将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①高考制度改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②考试内容改革——考、教相对分离,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 ③考试形式改革——分类入学考试,本科全国统一命题 ④录取方法改革——招、考相对分离;各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年份;各省新课程高考方案改革的趋势;高考命题趋势; 2007年以来,随着高中课改后的新高考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和实施,由国家考试中心主持的高考命题,经过大幅度改革调整后现已进入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状态。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知识立意”逐步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转变也同时发生在老高考的命题之中。; 四种高考命题类型 ①全国新课标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 ②全国大纲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 ③省市自主命题 ④部分院校提前自主招生命题;1.考试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定学科考试内容。 ; 文化素质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及与之相适配的能力、情感和个性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或整体素质。; 2.考查宗旨 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科学)素养和学习潜能;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教学改革的积极导向功能。; 学科素养是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等; 学习潜能是指学习高校课程应具有的学习潜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 3.命题趋势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注重试题的 创新性、多样性、选择性、探究性和开 放性,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内在 联系,对支撑学科体系的主干(重点) 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比例。 远离教材,且越来越远。 ;试题创新的基本策略 ; ——从备考角度看试题主要特点 1.试题形式逐步趋于稳定 ①题型基本固定:多数学科题型花样减少,突出学科特征; ②试卷结构基本稳定:试题数量、各部分内容考查比重相对稳定; ③试卷长度日趋合理:适当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而减少答卷书写量。; 2.考查内容重点突出, 主题鲜明 ①体现学科知识的主干; ②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准确理解; ③突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3.能力考查力度加大 试卷涵盖了所规定的能力考查目标要求,凸显了学科特征。以政治学科为例, 试卷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4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试题设计力求创新,刻意反映政治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成果。; 在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思想统领下,高考命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其变化表现在题型、能力考查力度、试题难度等方方面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 能力考查力度越来越大; 试题难度居高不下。; 4.试卷结构趋于稳定 试卷的题型结构趋于稳定。选做题旨在考查新课标选修模块的内容,但从命题实践看试题则较少涉及选修模块范围内的知识。如政治试题几乎从未涉及到选修教材的内容。 ;高考试卷简要分析;;课标卷试卷难度统计表;大纲卷(Ⅰ卷)试卷难度统计表;高考语文·课标卷;高考英语·课标卷;高考数学(文科)·课标卷;高考文综·课标卷;高考理综·课标卷;高考试卷阅读量及答卷书写量分析 ;高考命题改革 与高中教学反思;试卷分析与教学反思 ;1.观念落后,目标偏离;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高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策略;高三教育教学管理;关于高三教育教学工作 的思考与建议;一、工作目标;二、工作思路;(一)宏观思路;(二)具体思路;三、工作制度;六、管理措施;(四)教学管理;高三学年复习备考安排(北京);第二学期复习备考:;科学备考及给教师的建议;高三备考工作要点;(2)高度重视夯实基础。;(3)注意形成知识网络。;(4)突出能力潜质培养。; (5)关注学科前沿问题。; (6)构建科学训练体系;;关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有效的教学和学习都始于明确的目标;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描述;考试目标对学习目标的启示;考试检测的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能力层次分类;学习目标体系的制定;备考学科助学资源建设;备考学科助学资源建设;有效的学习策略;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