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机构,大态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机构,大态度   不要不相信,在甚嚣尘上的当代艺术圈,仍然有一些艺术机构有着理想主义的情怀,踏实做着不问收割的事业。它们不图什么大声誉,也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们小而美却坚韧有力,它们在现有的相对成形的艺术体制之外,探索着新鲜力量生长的可能性。它们在其中享受尝试和创造的快乐,以及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之趣。它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    9平米美术馆,将空间、展览和作品相融合   当“9平米”这个定语与“美术馆”联系在一起,难免让人感觉有些调侃和反讽。   是的,一个3米乘3米面积的空间。想象中的美术馆或博物馆,应该面积巨大,藏品丰富,在里面切割出9平米的空间单独成展?大概很难有什么动人的声色出现吧。   但张冰并不这样想,她自信满满。当然她做的不是传统美术馆、博物馆空间里的9平米,而要以“9平米”为“圆心”,探索展览、空间和非营利项目的发展可能性。   这个被朋友调侃为“三大劣势是漂亮、年轻,而且还是女性”的策展人,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不拘泥常规的思考力:90年代末进入当代艺术行业,效力于上海最早的画廊香格纳;2004年进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从市场拓展晋升为学术馆长;2005年创建“上海在艺术”,策划艺术展览、举办慈善活动,号召“艺术为人人,人人为艺术”。   作为展览的9平米:展览本身就是艺术家作品   这个只有9平米的艺术单位,“搁置”在福州路318号的德领馆文化教育处办公场所里。目前,这里正在进行的陈??君、陈??凡的艺术项目《木兰溪|浮土》,这是兄弟俩从杭州迁居至上海后的首个艺术展览。   在“9平米”做展览很特别。艺术家不单只是就策展人确定的主题进行某件小作品的创作,而是根据创作需要对整个展览空间进行利用、改造,将空间也利用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换句话说,具体的作品与空间的陈列方式彼此对话,密不可分,整个展览就像是艺术家的一件装置作品。   比如正进行的陈氏兄弟空间,为了表现当代人离乡漂泊的无根状态,他们在入口处用不规则的木板,隔成了半封闭的环境,仅保留一条窄窄的细缝,以窥其间梁木盘旋交错。屋顶处,还藏匿着一段关于雨季的视频,稍不留意就易错过。   刚刚结束的艺术家李青的项目《放大》,则在空间外部设计了简约干净的几何形十字结构,对照临时粗糙的空间内部,戏仿一个兼有私密性的公共空间:从空间的窗户望出去,观众可以看到虚拟的窗外风景,它们是在艺术家收集的媒体广告图片中被放大的局部。   而在2013年首度参展的艺术家倪有鱼那里,9平米美术馆的空间还曾被打造成一个微缩比例的古典雕塑博物馆――倪有鱼把北宋至晚清的80余件小型残塑翻制成白色的香皂,在流水与泡沫中将残损的痕迹凝固成时间标本,表达长思怀古之情。   2013年德领馆与张冰首度合作时,展览的主题就是“9平米美术馆”,而在这一次的合作中,策展主题则更为具体和集中,陈氏兄弟、李青和未来即将开始展览的李燎,三组年轻艺术家,一起诠释的是“消费时代的情感”主题。   “如何在一个只有9平米的空间完成一个展览,如何处理作品与空间的物理比例关系,表达和呈现艺术家的美学张力,这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张冰说。   作为空间的9平米:策展人和艺术家自我管理的非营利项目   最初拿下9平米空间时,张冰也没有想到在这里能做成这么多趣事:在这里,她抛开了已有的展览经验,尝试开展关于艺术创作与展览、展览与空间、空间与艺术系统的对话。   “最初德国驻上海总领馆的文化领事海墨思博士联系到我时,他才刚来到中国不久,希望能做些与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项目。”张冰回忆说,“但具体如何进行以及以何种方式发展,我们并没有设想和限定。关于空间的处理与运用,我们讨论了几次,甚至邀请到建筑师李青先生为这个空间的设计出谋划策。但是最后我们发现,由于原空间无法更改的一些现实条件,使得我们觉得即便是将空间用展墙全部封隔出来,也只是一个最为普通平常的面积尴尬的艺术空间。”   陷入僵局的思路,在张冰多次台湾之行后找到了突破口。张冰发现台湾的艺术生态系统里,除了美术馆、学院和商业空间外,还有另外一种空间叫做“替代空间”,如伊通公园、非常庙和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等,它们由策展人和艺术家们自我组织与管理,举办各种展览、讲座、放映会和艺术家交流工作室等非营利的实验性的艺术活动。   “我还记得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的书店里,姚瑞中向我介绍了一本书――《替代空间》,涵盖包括台湾在内的亚洲区域的十几个非营利的艺术空间,这些空间在艺术权利系统与商业系统的框架里面或者在这些系统的领域之外,逐渐发展出另外的一条线索。”   那可不可以在上海尝试这样的艺术空间呢?张冰思考着。尽管上海拥有不少当代艺术空间,但仍然有大量艺术家的作品和实验性项目,无法适合空间的要求。“比如美术馆的展览有自身的标准与要求,受资金与档期的影响很大,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