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人文气象武汉大学早期建筑.docVIP

山水间的人文气象武汉大学早期建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水间的人文气象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武汉大学濒临东湖,环拥珞珈,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校园内中西合壁的宫殿式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精巧,是1930年代中国唯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其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想之先进,首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   早期建筑群的建造历史   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址(现有校址)初创于1928年。同年8月6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武汉大学新校合建筑设备委员会,由李四光担任委员长,王星拱、张难先、叶雅各等为委员。叶雅各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合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经过全体委员的考察之后,确定了武昌城外、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珞珈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同时确定由李四光和叶雅各推荐的凯尔斯(F.H.KaIes)担任新校舍建筑工程师。   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王世杰从1929年5月上任伊始,便致力于珞珈山新校址的圈定、勘测、规划以及新校舍的建设工作。由于珞珈山及其附近都是荒山田野和羊肠小径,还包括一片坟地。因此修路迁坟触犯到一些坟主的孝亲观念,他们便联合起来向湖北省政府请愿,要求其出面制止。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王世杰校长与叶雅各先生一道,率数十名民工于一夜之间将所有挡路坟墓全部挖掉,造成了不可变更的既成事实,使这段宽10米、全长1.5公里的公路最终还是按照原定路线完成,并于1930年2月通车。这条路被命名为大学路。他还特邀省府有关人员亲赴珞珈山现场考察,一致认为此地风景优美,有山有水,在此建校启发文化,对武汉居民特别有利。   1929年1O月,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用凯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兼总图设计师。在助手阿伯拉罕?列文斯比尔(A.LeverspieI)、石格斯(R.Sachse)和监造工程师缪恩钊的配合下,保证了校舍的设计性及工程的施工质量。1930年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工程分别由当时著名的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秉承“质量就是根本”的信念进行新校舍的建造,全部工程历时6年竣工。校园占地约213.33万平方米,共30项工程68栋建筑。工程极为浩大,一期工程(1930.3~1932.1)主要有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教工第一、二住宅区、牌楼、学生饭厅及俱乐部等共13项;二期工程(1932.2~1937.7)主要有图书馆、法学院、珞珈山水塔、体育馆、工学院、华中水工实验所、理学院扩建工程等共17项;三期工程有医学院、大礼堂,均因经费短缺而未建。   1938年3、4月间,武汉被口寇三面包围,武大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珞珈山校园便成为国民政府领导全国抗战的军事指挥中枢,直至武汉沦陷。珞珈山凿有既深且大的防空洞,高射炮阵地环列在四周。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巾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武汉大学体育馆和图书馆召开(开幕典礼在重庆举行),会上制定了著名的《抗战建国纲领》,推选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确立领袖制度。当时蒋介石、周恩来和郭沫若都居住在武大,领导军民抗日,会见外国友人,向全世界传达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蒋介石还在珞珈山设立了高级军官训练团,并亲任团长,在珞珈山上观看中国空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激烈空战。1938年8月2日,由周恩来牵头,召集国共两党主要领导在学生食堂成立了“第九战区总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武汉全民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撤退。   1938年10月26日,武昌弃守,日军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司令部驻扎在图书馆里,并在图书馆楼顶四角修了四个嘹望塔。理学院中还修有关押抗日人士的地牢。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成为野战医院和军官俱乐部,男生寄宿合成为住院部。文、理、工学院由大批文职人员使用,十八栋则由高级官员居住。附中成为车辆调度场,原邮局附近则成为一片马厩。未建的大礼堂后面(现人文馆后的小苗圃)成为军马场,日军为喂养军马从本国引种水花草。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日军于1939年从本国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栽植。虽然抗战期间珞珈山校舍整体保存了下来,但其内部还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抗战结束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1952年,李达出任武大校长,学校专门修建了一个小园子,即李达故居。1954年12月,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农学院大楼也随之分出作为办公楼。1950年代后期,在大礼堂原址的两侧兴建了物理大楼和生物大楼。桂园和梅园的一些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宿舍楼也是这一时期修建的。位于理学院和生物大楼之间的生物标本楼也在这一时期建成,但却破坏了早期建筑的协调性。   校园空间及建筑特色   校园选址   武汉大学校园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科学勘察综合应用得出的结果,是一块十足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