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文化教学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碉楼文化教学教材.ppt

碉楼文化 第七讲 二、碉楼类别 1、按建筑材料分 石楼: 磊石、砌石,存10座,占0.5 ﹪ 土楼: 泥楼、黄泥楼,存100座,占5.5 ﹪ 砖楼: 红砖、青砖,存249座,占13.6 ﹪ 混凝土楼 :水泥、沙、石、钢材,存1474座, 80.4﹪  2、按使用功能分 众楼:由全村或某些户集资兴建,建在村后 每户分房一间,在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时使用 造型封闭、简单,外部装饰少,防卫性强 出现最早,现存 473 座,占总数的 26 ﹪。 居楼:由富人独资建造,多建在村后 功能:防卫和居住 楼体高大开敞,设施完善,起居方便,有防御功能 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 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数量最多,现存 1149 座,占总数的 62% 。 更楼: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 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侦察匪情,及时向各村预警 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 出现的时间最晚,现存 221 座,约占总数的 12% 。 三、修建原因与时间 萌芽期:明朝末年( 17世纪) 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间,为四不管之地 土匪猖獗,治安混乱 地势低洼,河流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 民众被迫修建碉楼自保 发展期:清初建县,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民众安定 至鸦片战争前碉楼数量缓慢增长 兴盛期:清末民初,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 为避排华寄钱回乡,为碉楼的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国内时局动荡,匪患炽盛 纷纷集资兴建碉楼,数量激增 四、碉楼的特点 民居防御性: 系多层建筑,远高于一般民居,便于居高临下防御; 墙体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 窗户比民居开口小,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军事攻性击: 顶角有封闭角堡(燕子窝),配有射击孔,居高临下狙击; 各层均有射击孔,利于攻击。 艺术综合性: 借鉴穹顶、山花、柱式等国外建筑元素,千楼千面: 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 反映了楼主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艺术综合性,引人入胜 造型别致性: 外形变化: 上宽下窄 大碉楼三—五开间,小碉楼半开间, 矮碉楼三层,高碉楼七—九层。 楼顶造型别致(有100多种): 中国式屋项 中西混合式屋顶 古罗马式山花顶 穹顶 美国城堡式屋顶 欧美别墅式房顶 庭院式阳台顶 五、碉楼的历史作用 1、避盗防涝 历史记载:避匪防洪 “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 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 “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多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 历史作用: 成功防盗: 成功防涝: 碉楼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作用显著。 举例: 土匪抢劫赤坎中学之时,在鹰村碉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 “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 (《开平县志》卷二十二) 2、抗日据点 以南楼为例: 南楼7层19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位于开赤坎镇腾蛟村。 每层设有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 1945年7月16日日寇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 自卫队凭借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7日晚, 日军包围南楼。 敌我力量悬殊,部分队员突围,留下7名队员坚守。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