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岜沙苗民的生态文化特质
[摘 要]文章借鉴格尔茨的“文化-解释”逻辑,用实地考察方法书写了岜沙苗民的生态文化特质民族志。岜沙苗民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历史记忆进行主流文化的书写,所在社区的香樟亭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性建构事务。岜沙苗民的影视重现,体现他们从边缘走向主流的抗争和文化营销方式,使得都市人有了认识西南山区边缘人群的机会。
[关键词]岜沙苗民;生态文化特质;格尔茨;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C958;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2-0097-08
[作者简介]张祖群(1980?D),男,湖北应城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遗产旅游等研究。(北京 10007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遗产地铭刻时代痕迹与旅游发展研究”(12CJY088)、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提升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及创新模式研究”(CGA12100)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文化多样性研究:逻辑、案例与政策”(2013D005019000005)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With Reference to Clifford Geertz’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logic, with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paper describes ethnography of ecological culture trait of Bia sha people. Bia sha peopl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memories of different eras and different themes, write mainstream culture, with Camphor pavilion, in fact, a kind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films to reproduce Bia sha people reflect their struggles and culture marketing from fringe to mainstream, which provides urbanites with the chance to know the marginal group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
Key words: Bia sha people; eco-cultural traits; Clif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一、研究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实地考察方法
很早就在杂志上看到这么种富有感染力的介绍:在地球某个角落,生活在丛林中的一群人,用他们独特的行为和习俗演绎着对神灵的虔诚,对祖先的眷念,对生命的特殊理解。他们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族部落,大树的民族;他们过着大部分中国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生活,享受着都市人久违的清淡与宁静。这就是至今仍信仰着“人树同体”的贵州从江县岜沙苗寨,中国旅游景区中唯一一个看民土风情是看男人的地方。终于在2012年暑假,我们一行驱车到贵州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Bia sha)考察这一独具特色的苗族支系文化“活化石”。
(二)旅游的“真实性”建构
旅游展演不会影响游客对“真实性”的判定和理解,游客不依据“客观真实”,而是依据自己的想象、期待和东道主表演的认真程度来判定“真实性”。研究者是建构文化原真性的逻辑起点和发起人。学者和文化摄影者是岜沙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对目的地感兴趣的目标人群、游客和作为潜在游客的普通大众通过媒体传播的作品对“他者”文化的原真性有了初步认知。旅游局作为旅游主管部门,为游客提供和组织了“舞台化”的文化展示。游客对“原真性”的体验程度取决于游客类型及其不同标准体系,他们对“原真性”的差异化体验影响下一轮的原真性建构。①何瑛(2012)认为,岜沙苗寨的“真实性”是摄影师、学者、导演等合力营造的真实构建,遵循影像线索岜沙得以成名,大众传媒和地方政府推销这种形象给受众(游客)。游客们带着“先见之明”来到岜沙,在他们的游记或是攻略中强化对岜沙的已有印象。旅游开发的导游词、旅游景观设计、接待设施等方面都具体落实和体现了这种形象。②
(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杨军昌(2001)等认为,要建立和巩固岜沙村民对其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豪感。要在新的意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