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芦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docVIP

崇明芦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崇明芦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崇明芦笋产业经过30a的发展,已形成种植面积近667hm2,年产值超亿元的规模,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栽品种。该文从崇明芦笋产业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芦笋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了崇明芦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崇明芦笋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实现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崇明芦笋;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67-03   芦笋(Asparagus Officnalis var.altilis L.)又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独特的风味,且营养全面,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十大健康蔬菜”之首。原产于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至今欧洲、亚洲大陆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带仍有许多野生种。我国栽培芦笋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郊区零星栽培,当地鲜销。20世纪60~80年代台湾省的芦笋种植已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后,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台湾芦笋的经济效益出现下降,种植基地逐步向内地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芦笋栽培面积超过6.6万hm2,2003年已达10万hm2,成为名副其实的芦笋生产大国。2007年初,由于国际市场芦笋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2008年,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欧美等国的芦笋进口量急剧减少,但国内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使芦笋这一外销产品由出口创汇型向国内消费型转变。目前,我国芦笋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hm2左右。   1 崇明芦笋种植与生产现状   崇明自1980年引进芦笋以来,经过30a的发展,2013年的种植面积已达到667hm2以上,占上海地区芦笋生产面积的80%以上,每667m2平均产量从500kg提高到1 500kg,每667m2产值由5 000元增加至12 000多元,年总产值达1亿多元,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1 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全县基本形成以港沿镇合兴园艺场、崇明县农业现代园区、绿瑞蔬果专业合作社等为主的现代化设施芦笋规模化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芦笋种植面积667hm2,较2001年的90hm2增长了641%,总产量12 000t,较2001年增加了10 245t。   1.2 设施芦笋“四新”技术得到实施 在芦笋栽培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崇明先后引进优质高产杂交一代芦笋品种,开展保护地育苗、避雨栽培、留换母茎采收、病虫害绿色综防等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及集成应用工作,为绿芦笋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并由此制定了芦笋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1.2.1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崇明自1980年开始种植芦笋,先后引进mw系列、UC系列等杂交系列品种,筛选出适合崇明生产的UC-157F1、UC-800F1、绿塔、格兰特等杂交一代品种,实现了从杂交二代向杂交一代的替换,使芦笋的产量、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1.2.2 改进育苗技术 芦笋作为多年生作物,常规育苗采取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栽,第三年采收的方式。但由于常规育药的育苗、养苗时间长,起产期迟,前期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而改用“当年2~3月保护地育苗、5~6月移栽,第二年春季采收”的育苗技术,缩短了育苗和养苗期,提早1a采收,且产量、品质基本不受影响,深受菜农的欢迎。   1.2.3 应用避雨栽培技术 芦笋茎枯病是制约芦笋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市县科研技术部门的科技攻关,采取大棚保护地栽培,减少了台风、暴雨等高湿天气对病害的影响,使芦笋茎枯病的发病率从86.41%~100%下降到5%以下,病情指数由87.6~100下降到5以下,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目前崇明地区94%以上绿芦笋种植采用避雨栽培技术。   1.2.4 推广双季留母茎采收技术 为提高芦笋产量,相关技术部门根据芦笋生长发育规律,在吸取浙江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研发出双季留换母茎采收技术。通过采取选留母茎、涂茎防病、打桩拉绳、薄肥勤施、扒垄土消毒等措施,使芦笋采收期由最初的80d延长到200d,基本实现了绿芦笋的周年生产。该技术已在全县芦笋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并推广到江浙地区,深受生产者欢迎。   1.2.5 推广病虫害绿色综防技术 在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基础上,重点应用绿色防控材料,如采取防虫网阻隔夜蛾类等大型害虫的成虫,用色板诱杀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用专用性诱剂诱杀害虫的成虫,用杀虫灯诱杀趋光性害虫等,实现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确保了上市芦笋的质量安全。   1.2.6 其它技术措施 通过将芦笋留换母茎采收、芦笋特早熟栽培和芦笋秋季延迟栽培等技术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