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社会动机复习课程.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社会动机复习课程.ppt

挫折 侵犯 情境 性格 情绪 对象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挫折是引起人类侵犯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侵犯反应。 挫折的存在实际上是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 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的必要条件,并且侵犯行为的反应强度取决于挫折被唤起的程度。 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杀人时不到23岁,杀人手段却极其残忍。警方发现尸体死亡原因都为脑部钝器击打所致。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查缉马加爵。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人们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的,这在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学习时尤为如此。这种学习方式被班杜拉称为社会学习,又叫观察学习。 儿童未来的侵犯行为极大地依赖其双亲如何对待他及双亲之间如何对待。 班杜拉实验 让三组孩子观看侵犯行为的录像,录像中有对玩偶的侵犯行为(打、踢、摔),但是分为三种结果,其一是影片结尾时让一个旁观者登场称赞打玩偶的行为;其二是让打玩偶的那个人受惩罚;其三则没有评价。把儿童分为三组分别观看三种结果的录像,然后让他们也做玩偶游戏。观察发现除第二组的儿童外,另两组都表现出了侵犯行为(打玩偶)。 三、侵犯行为的控制 1、现状 各种暴力犯罪数量大量增长 2、原因 贫富差距、社会规范松弛、社会信息污染 3、控制 惩罚、减少侵犯行为 楷模、宣泄 第三节 利他与亲和 在青海地震发生时,黄福荣正在玉树县一家孤儿院当义工。本来已及时逃离的黄福荣,为营救被困的孤儿及教师,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拯救了4名孤儿及教师,自己却被倒塌的瓦砾击倒,不幸罹难。 1、利他动机的概念 利他主义: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了社会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 亲社会行为:只要是客观上有利于他人或整个社会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概念更广,利他主义是最高意义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动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也是一个受人关注的议题。 除了有关利他行为的这种本源论的探讨之外,更多的集中在利他行为的微观程序和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之上。 2、旁观者效应 漫画一则 旁观者效应,越多人围观,越少人施救。 原因: 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 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 促进或抑制利他行为的因素模型 利他行为——该出手时就出手? 2006年11月20日,南京的徐寿兰老太太赶公交时跌倒,彭宇将老太太扶起送往医院,仅医药费就花去4万余元。徐老太太家人咬定是彭宇撞了人,其后向法院起诉,索赔13万余元。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最终“从常理分析,彭宇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承担40%的损失,补偿原告45876元。 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及助人观的特点: (1)中国人一般都认为对助人行为应有所酬赏而不管是行为的物质的报答,还是精神的言语的感激. (2)中国人对助人行为的“施报观”是由两个主要的原则构成的: 受恩者的“知恩必报”和施予者的“不思回报”。可以说,正是这种给予的一方的“不思回报”收受一方的“知恩必报”,才保证了整个社会体系中人们之间的助人和利他行为的持续不断. (3)虽然在中国人的“施报观”中物质性酬赏和精神性酬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但这两者的价值都不在酬赏本身,而在于它是表达心意的方式。 中国人在报答他人的帮助时讲究的是表心,即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激之意;而中国人在接受他人的回报时所领的也是这种心意,所以我们常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我领你的情”之类的话. (4)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在倡导“知恩必报”的同时,又对“施恩”即那种帮助他人是为了回报的行为表示厌恶和贬斥。在日常的助人行为中,中国人是特别忌讳被他人视为市恩之徒的,所以在某人当着对方的面表示要报答他的“恩情”时,往往会说“你这未免太小看我了”,以表明自己绝不是为了图报才帮助他人的. 二、亲和动机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