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光对当代慈善与社会福利发展的宏观思考.DOC

周秋光对当代慈善与社会福利发展的宏观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周秋光对当代慈善与社会福利发展的宏观思考

PAGE PAGE 1 [成果要报]稿件 对当代慈善与社会福利发展的宏观思考 【要报要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发展慈善事业二者关系的妥善处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本期《要报》提出,慈善与福利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者关系密切,形如孪生兄弟。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忽视中国历史上的慈善福利观念与实践,并从动力支撑、目标定位、路径选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湖南师范大学周秋光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当代慈善与社会福利发展的宏观思考》,在辨析慈善与福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历史上慈善福利的观念与实践,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慈善与福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慈善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动机上的“为人”与“无我”;二是行为上的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三是功能上的社会利益调节器和再分配形式。福利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目标的一种制度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是公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体现。 把慈善与福利进行比较,它们的区别是:1、慈善是对社会中困难人群的救助;而福利则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惠。2、慈善用来救助的钱物主要来自民间;而福利用来普惠的钱物与服务主要来自政府(当然也不排斥民间的参与和支持)。慈善与福利的联系是:1、慈善对于弱势与困难人群来说它就是福利,不解决慈善的问题就难以有真正的福利;2、发展福利也就是发展慈善,因为福利中就包含了慈善,福利是以解决慈善问题作为基础和前提的;3、慈善和福利应当携手共进,同步发展,不要认为福利中包含了慈善就不发展慈善了,慈善与福利将永远同在,是一对孪生兄弟。 二、中国历史上的慈善福利观念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社会,慈善与福利的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是因为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理想的追求也就是丰衣足食而已,以解决人的生存处境,使免于饥寒冻馁为目标。要说福利,主要是官员和特殊身份的人才有,是一种等级福利。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以养济为主,慈善与福利是同义语。 古代社会的慈善福利观念内容丰富。概言之,有儒家的“仁爱”、“民本”、“大同”思想;有道家能“无为而治”、“损有余而补不足”、“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有佛家的劝善化俗思想,即“修善功德观”、“因缘业报说”、“慈悲观念”;有管子的“九惠之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有墨子的“兼爱”思想,即“爱无差等,远施周遍”;有法家的“惠民”、“养民”思想。 古代社会的慈善福利实践,对于官员的等级福利有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规范。对平民百姓的养济,是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政府为主体现的是责任的担当,把养民惠民当作实施仁政的表现。同时在古代社会,财富主要储藏于政府,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担当养民惠民的重任。 民间为辅主要有三种力量帮助政府:一是宗族慈善福利。这是政府重视和鼓励的一条实施渠道,主要通过血缘关系,通过家庭、家族这样的联系纽带,体现一种血缘的人文关怀。宗族慈善福利以宋代为盛。二是宗教慈善福利。这是道家、佛家等宗教团体基于各自的教义去实施,以唐代为最盛。三是民间绅商基于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再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而出来奉献。这是明清以后所突出的现象。 到了近代社会,在慈善福利观念上对古代社会有了超越。这就是将传统的“重养轻教”观念发展到了“教养并重”的高度。这主要源自西方公益福利思想的传入(通过三条渠道:一是外国教会、二是西学报刊、三是中国人的海外见闻)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洪仁玕、康有为、谢家福、经元善、郑观应、施善昌、沈敦和、张謇、熊希龄、孙中山等人,将西方的慈善公益与中国的传统慈善福利思想相融合,作了新的阐释,用以指导近代慈善福利的实践。 在慈善福利的实践上,近代社会按理说也应当有新的超越,例如古代社会因为生动力水平的低下,所以对民众只能以养济为主,谈不上有多少的福利,而近代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古代社会进步了,本来应当对民众提供更多的福利,可是,由于近代社会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都远远超过了古代,所以近代社会在福利上力不从心,只能是“补救型”地做了一定的努力,建立了一定的“公恤”、“公养”、“公教”机构;而全社会尽全力去做的却仍然是慈善而不是福利。至于说官员的福利,近代社会对传统社会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和保留,这时等级福利以新的形式仍得以存在和发展。 近代慈善与传统慈善不同的是:办理慈善主要以民间为主,而政府退到了为辅的地步。这不是说政府不重视慈善和福利了,而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多灾多难,政府缺乏救助的能力,而民间所崛起的社会阶层,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一些绅商产生了一种责任担当意识,而把这种意识与民族救亡联系在一起,从而焕发出一种慈善民族精神,所以民国时期的慈善是办得最好的,并且实现了法制化的管理,有许多的经验措施,值得今天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