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疗效观察
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小剂量、长期克拉霉素治疗和先手术后再克拉霉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48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 按是否接受鼻息肉手术治疗分为两组, 直接药物治疗组28例直接给予克拉霉素片治疗, 维持3个月。手术后药物治疗组20例首先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单纯切除鼻息肉, 伤口愈合后治疗同直接药物治疗组。应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Lund-Mackey鼻窦CT评分评价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及鼻窦CT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 小剂量、长期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有较好疗效, 先手术切除鼻息肉再口服克拉霉素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更显著。
【关键词】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克拉霉素;治疗结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00
已有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长期、小剂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有效[1-3], 同时也有报道该疗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疗效较不伴鼻息肉患者差[4, 5]。本研究对比观察48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克拉霉素直接小剂量、长期药物治疗和先手术切除息肉后再克拉霉素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4年6月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及分院耳鼻喉科就诊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48例, 其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3~65岁, 平均年龄(34.27±11.6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 南昌)》[6]中相关诊断标准, 并排除:①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②肝肾功能损伤者;③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④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明显精神障碍者;⑤入组前4周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者;⑥没有能力完成实验者。符合条件患者本着知情同意自愿选择的原则, 按是否接受鼻息肉手术治疗分为两组:直接药物治疗组28例, 其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16~65岁, 平均年龄(35.37±12.46)岁, 双侧鼻窦炎25例, 单侧鼻窦炎3例;双侧鼻息肉11例, 单侧鼻息肉17例, 伴鼻中隔偏曲12例;手术后药物治疗组20例,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13~63岁, 平均年龄(33.85±11.73)岁, 双侧鼻窦炎18例, 单侧鼻窦炎2例;双侧鼻息肉7例, 单侧鼻息肉13例, 伴鼻中隔偏曲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疾病和解剖异常因素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直接药物治疗组:克拉霉素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50 mg, 口服, 1次/d, 维持3个月。手术后药物治疗组:首先常规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单纯切除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矫正术, 不触动鼻内其他结构, 伤口愈合后治疗同直接药物治疗组。
1. 3 疗效评价
1. 3. 1 主观评价 采用EP3OS2007欧洲临床免疫及变态反应协会推荐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治疗前后鼻部症状分别进行评分。
1. 3. 2 客观评价 采用Lund-Mackey鼻窦CT评分法, 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鼻窦CT进行评分, 双侧鼻窦炎患者两侧分开评分。
1. 4 安全性评估 口服药物治疗期间, 每2周门诊随访1次, 观察患者临床不适症状, 服药开始及治疗结束各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1次。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VA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后手术后药物治疗组评分改善程度较直接药物治疗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x-±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直接药物治疗组 28 4.52±1.38 2.61±1.36c
手术后药物治疗组 20 4.74±1.26a 1.75±0.64bc
注:与直接药物治疗组比较, aP0.05, b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c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鼻窦CT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鼻窦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鼻窦CT评分与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