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寄居”福州上下杭 最后的老宅时光
上下杭,是福建的省会福州遗存下来的老城区,被称作“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旧时,上杭路颇多巨商,民国时期此处有80多家商铺,不少深宅大院,实力雄厚的商家宅子,从上杭路直通下杭路。由于水路交通便利,自清代至民国,这里曾经是沟通省内外及东南亚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行各业都实行公私合营,华美的大宅子也多分配给了多家居民一起居住生活,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友善。
2013年福州市决定将上下杭改造成以“商会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与三坊七巷的“士人文化”遥相呼应,成为福州另一张地理名片。但是在这里生活了四五辈的居民,那种对家园的感情和不舍,那种对邻里之间亲如家人的牵挂,都只能化作落幕前的守候。
沿着南园巷往里走的时候略感惊讶,很久没有感受到的老福州气息扑面而来。虽说现在的双杭也许跟繁荣已经不再沾上边,但是用热闹形容还是足够的。沿路房屋破旧,设计杂乱,每走一小段就有一个通道,每条通道进去之后都住着许多户人家,有点儿类似北京的四合院,这也是老街区独有的韵味。
深宅院落映衬商贾云集盛况
网友“耕云种月”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那个年代的上下杭,至今还有深刻的记忆。“当时我还很小,记得每年的元宵节,妈妈都会带我去‘下靛街’买灯,具体位置就是现在下杭路西段,也是当时台江区的灯市所在地。‘靛街’两旁的‘火墙厝’是用砖头垒成的具有防火功能的砖房,这样的建筑在当时福州城中可不多见,也是城中不可多得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一次登高时,母亲带我来到山上,我们停在一堵围墙前,母亲一手抱着我,一手指向一栋非常漂亮的房子。在我印象中,红色油漆粉刷的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庄严肃穆。我脱口而出,它好像北京的天安门。母亲微笑着告诉我这栋房子就是福州工商联。”
幼时的记忆就这样被定格,“耕云种月”说,等到他读中学,了解到这种建筑风格是一种仿古建筑,称为八角楼,建于光绪年间,已有百年历史,曾是“福州商务总会”会址,前后还建有小花园,从建筑的大气磅礴可以窥见当时上下杭商贾之盛。
老陈与“耕云种月”一样,对双杭的深宅大院有着特殊的情感。“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是一个上学的孩子。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到一座大院观摩算盘能手的比赛,一进入大院我就觉得大院内深邃不可测,还未来得及游览院落,我们就被老师带到一间办公室观摩。参与比赛的人端坐桌前,在每个人面前放有一架算盘、一支笔和一本账簿。比赛发令声响,每人的右手指灵活地敲动算盘珠子,左手则随着右手算盘珠子的起落,不断翻动账簿。个个眼睛都在扫视需要增减的数字,得出数字,立刻用笔写下,再继续用算盘计算。”老陈说,算盘赛的选手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外貌整洁的中年妇女。
“真是算得又快又准,在场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老陈回忆当时的情景发出啧啧赞叹。而说到比赛的大院,老陈说,这座大院是他第一次进入探访的深宅,大院的“主人”是福州市日用百货批发站,大院内的每个房间都是办公室,没有喝茶的地方。但当时的福州日用百货批发站是商业二级站,在买东西凭票限额的年代,批发站在人们心中有崇高的地位。
在?p杭的许多院落里,老陈说,就像网友“耕云种月”介绍过的福州工商联一样,还分布有不少各县市(区)的驻榕办。老陈回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一天,他曾到永泰驻榕办办事,再次进入位于上下杭的一个大院,可惜,由于办事匆匆,除了那种依旧深邃的感觉外,其他的记忆都已经模糊。
古桥旁听故事和评书
林老师是一位85后,目前就职于福建工业学校,他儿时是在上下杭度过的。夜来看星星与萤火虫交相辉映,月光下追逐自己的影子,清风拂过脸庞,聆听虫鸣鸟叫,像这样极富乡间气息的童趣现在已难觅踪迹,林老师告诉记者,他对童年时外婆家老宅子的记忆至今深刻。
林老师回忆说,儿时外婆家就住在高氏文昌阁,后来家人都已经迁出,老宅也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收归政府所有。或许是长期住在文昌阁耳濡目染,家族里为师从文者甚众,舅舅、姨姨们任教大学、中学或小学,五舅公更是长期担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父母也都是人民教师。
在林老师的童年记忆中,最惬意的莫过于夏夜在院子里搭个蚊帐,伴着满眼繁星入眠,清晨醒来,些许阳光披在身上,恰好驱走清晨的凉意。这时,院子角落的竹叶还簇着剔透的露水,一旁厢房里长辈早已打来香气四溢的锅边,就着炒米粉,配着刚出锅的海蛎饼,他开始了暑假的一天。
“傍晚大人回家,兼做厨房、餐厅两种用途的厢房院里至少要摆开两大桌,那时的文昌阁边和阁楼后的坡地上,舅舅们还种了不少蔬菜、瓜果。”林老师至今还记得,“曾经因为没有零花钱,我偷摘过舅舅架子上的丝瓜跟卖麦芽糖的货郎大叔换糖吃。这些自种果蔬在那个副食品匮乏的年代,还是极大丰富了我们这帮馋孩子的味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