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真切领会-苏州网上教师学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凸显真切领会-苏州网上教师学校

PAGE 1 课堂采珠征文 课堂采珠征文 好一个“凑合” ——剥掉严肃外壳,凸显真切领会 苏州市相城区湘城中学 严永兴 [教学片段]§17.5 实践与探索 问题3 为了研究某合金材料的体积V(cm3)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对一个用这种合金制成的圆球测得相关数据如下: 能否据此求出V和t的函数关系? 学生:(将这些数值所对应的点在坐标系中作出,进行实践与探索) 季益林:根据函数值的变化情况,它肯定不是反比例函数。因为t=0时,V≠0,所以它也不是正比例函数。因而它是一次函数,因为我们就学过着三种函数。 朱丹枫:也不一定是一次函数,可能是别的函数呢?! 老师:我们试着用一条直线去贴近这些点。季益林、朱丹枫将的都有道理,但确实,这些点大致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 学生:……(不能定论) 老师:如图17.5.3所示的就是一条这样的直线,较近似的点应该是(10,1000.3)和(60,1002.3)。我们就用这条直线来凑合一下吧。 学生:“扑哧——”(陈佳同学忍俊不禁)“凑合!?” 显然,学生感到“凑合”两字,与数学的严谨、准确特点并不符合,老师却这么大胆诙谐地讲出了;但又感到,这个词倒是最贴切的,就是这么回事! 老师:没有更合适的函数符合题意,我们只能这么凑合一下了,或者就此忽悠一下吧:V和t近似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 学生:忽悠?——(学生来劲了,想想也蛮有道理) 老师:这样,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尽可能地与这些点相符合,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你也可以将直线稍稍挪动一下,不取这两点,换上更适当的两点。请你自己试一试,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动手、讨论、交流) 老师:实践中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也需要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比较接近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研究。(见学生大致能理解该情景了)这种情况,数学上称为拟合,这类函数是拟合函数,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学生:噢——(觉得很贴切,认可了) 教师用语富有生活化、幽默感,朴素的语言引来了学生的认可理解,“扑哧”会心之笑,就是课堂活动经历体验的生动写照。 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凸现这一思想,加强学生学数学时的直观性真切理解和生动体验,收到了较好多的效果。 将问题设置成可操作的情景 “代数难,几何繁”,数学,无疑给众多学生留下了枯燥、艰难、抽象的印象。但它源于生活实践,因而数学概念还是应回到具体情景中生成,数学方法也应在经历理解中形成。 [教学案例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复习 一般地,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概念后,次课老师在复习环节中,常会用提问方式复习相关内容。笔者尝试着设计操作型复习方式: (1)请各人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两个点,让同学写出点的坐标,再验证对不对; (2)在自己画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A(3,1)、B(0,3)、C(-4,0)、D(-1,-2),连一连,看四边形ABCD是什么图形。 学习中,学生饶有兴趣,操作中,学生情绪高涨。这样的设计,调动起了学生的感官,学生在做中学,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的理解将更真切、更深刻。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课堂上看的习得效果是听的14倍。我想,有多种感官的介入,其效果将更好。 现用新教材中,有好多实验、试一试、做一做、画一画、想一想、猜一猜等,教师都要给学生思考实践的空间,以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领会内容,更真切地感知数学过程,决不能以“课后大家做一下”一句带过。 将问题用“元认知提问”的方式抛出 元认知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活动而进行的提问。一般的认知提问,离具体问题较近,甚至有时是直接就具体问题提问,而元认知提问则离具体问题比较远。教师提问,宜减少一问一答、直来直去,须兼顾学生思维的“跳跃式”进行,即:本来可以设置三、四个梯度的问题,有意略去前面一二问,直捣高要求,或不限定方向、角度,进行“泛性提问”,诱发学生去探索。 教学中常见的元认知提问有“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研究?”“有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还有其他发现吗?”等等。 [教学案例2] 弦切角教学中一道练习题 题目:已知:如图,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 AOBCTD1 A O B C T D 1 2 3 4 老师:……(问题提出后,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练习、讨论、探究)在思考与尝试中,不断提出各自证法,二三分钟内,形成了以下证明思路: 思路1:由∠1=∠A,∠C=∠C,证明△TBC∽△ATC。 思路2:由∠3=∠4,得∠ATC=∠TBC。 思路3:∠TBC=∠A+∠2=∠1+∠2=∠ATC。 老师: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 学生:思路4:因∠1=∠A,∠C=∠C,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得。 思路5:在AT上取点D,∠ATC=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