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和技术在减轻区域氮污染中的作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策和技术在减轻区域氮污染中的作用

Role of Technology and Policy in Mitigating Regional Nitrogen Pollution 政策和技术在减轻区域氮污染中的作用 摘要:人类活动及大地影响了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氮(N )污染。我们深入研究 了中国东南部大杭州地区(GHA )的城乡复合系统氮循环。结果表明,在大杭 州地区,从1980 到2004 年,地下氮素积累加倍,河流输出的氮量增加了2 倍, 大气氮污染物增加了2.5 倍。2000 年以前,农业是空气和水最大的氮污染源,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和人口逐渐成为主要的N 污染源。基于灵敏度分析, 我们进行了情景分析去量化技术和政策在区域N 动态中的作用。施肥缩减情景 下,虽然作物减产5 %,但地下水氮污染减少17%; N 出水标准修订情景可以使 地表水氮污染减少45 %; 人工湿地实施情景可能使地表水氮污染减少43 %-64 % 的。最后,技术的进步使大气氮污染减轻了65 %。技术对大气氮污染控制起关 键作用; 政策主要贡献于地下水氮污染的控制,而技术和政策都对地表水氮污染 的缓解起作用。 关键词:大气污染;人工湿地;发展中国家;施肥;污水处理厂;水污染 1.前言 人类活动贡献了超过50%的地球表面活性氮(NR )输入量 (Gruber and Galloway, 2008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气象等)的差异可能会驱动地区间 氮(N )循环的时空异质性(Han et al., 2009 )。但是,在某一特定区域,自然过 程的重要性和影响要比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得多(Kaye et al., 2006; Duh et al., 2008; Han et al., 2009 ),特别是在城市显著影响其周边区域的城乡复合系统(urban-rural complex system, URC )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N污染状况的不同表明,社会 经济发展影响N量(Grimm et al., 2008) 。例如,工业和生活点源N污染在发达国家 中已显著降低,而在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严重问题 (Filoso et al., 2006; Martinelli et al., 2006 )。这可能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环保意 识、有效的技术及可以控制污染传播的政策和管理 (Grimm et al., 2008; Gu et al., 2009 )。 技术和政策在减轻N 污染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Howarth et al., 2005; Mosier et al., 200 1),但很多只是聚焦于发达国家的案例,如长岛海湾(Whitall et al., 1 2004)和切萨皮克湾项目(Schwartz et al., 2009)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被关注得较少 (Howarth et al., 2005) 。在发展中国家,成熟的环境技术和管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 赖财政支持(Duh et al., 2008) ,这使得情况变得困难。为解决这些难题,以真实世 界案例为基础的生物地化集成模型,诸如应用于某些发达国家中的模型(Aneja et al., 2009) ,也需要应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系统地分析技术、政策 和经济因素对于N 污染时空动态的重要性,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最佳的调控 手段。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是中国最为发 达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Shao et al., 2006) 。密集的农业和水产业在这一湿润 地区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而且过去三十年农药的过度使用(Ju et al., 2009) 已 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Gu et al., 2009) 。处于中国东海沿海地带的大杭州 (Greater Hangzhou Area, GHA ),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不统一,是阐述重污染 地区人类活动影响N 循 环(图1)(Gu et al., 2009) 的典型URC 案例。本研 究:(i )为URC 建立一 个综合的N 循环模型; (ii )量化技术和/或政策 对于环境N 污染的影响, 并预测不同条件下N 污 染的动态;(iii )提供相 应的对策,使发展中国 家实现N 生地化循环地 区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图1 大杭州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地利用类型 2.方法论 2.1 系统动态 基于STELLA 9.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