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华南味与味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PDF

贡华南味与味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贡华南味与味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Journal of Sino- Western Communications, Volume 2, Issue 1 (July, 2010) 贡华南:《味与味道》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作为一个西方哲学研究者,近几年颇感自己行当的无聊和沉闷。说起来,以追踪时 下西方学术动向为己任、后浪逐前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那一套国朝西学的固有玩法, 虽仍是主流无疑,可要说在智识上有什么吸引力,却是骗人。这种不动脑子的翻译学术 的把戏,欺负不识来路的小孩子还可以,要成了引导中国学术的主流,却是一件着实可 悲之事——最近三十年的中国学术,或者已是明证。 不过,事情或许也在转变之中。与西方哲学界的“山穷水复”不同,近来的中国哲 学界却是暗流涌动,颇有些“柳暗花明”的气象。从早几年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到“反向格义”问题的提出,已经有转守为攻的态势了。如果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还只是在自我申辩的阶段,那么反向格义的思路就已然是破除迷障、找回自我的大勇姿 态。我相信,这个势头如果延续下去,假以时日,中国学术界一定能在若干年后贡献出 卓异的思想来——今年读到贡华南先生的《味与味道》一书时,我就更加确认这一点了。 《味与味道》这本书,单看题名尤似闲笔:不究形上本体、不谈道德文章、不拟黄 钟大吕,独论感官一种、流连舌尖滋味,可谓闲而又闲,但从作者在绪论中交待的宗旨 来看,此书要讨论的却是一个再紧要不过的主题: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由此,我们 不由得想,此书所谈论的“味道”二字,恐怕已不是单纯的感官赏鉴式的、流连于舌尖 的“味道”,而是另有用力之处,着眼于勾勒出“味”与“道”的关联:寓“道”于“味”、 由体“味”而知“道”了。 这一层关系,首先最为直接地体现于作者敏锐地抓住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汉语现象, 这就是我们日常用语中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的与“味”字有关的词语:就名词而言,汉 语中有“韵味”、“意味”、“趣味”等等;就动词而言,汉语有“体味”、“回味”、“品味” 等等。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提到这些词语和概念时,都离不开一个“味”字?这一语言现 象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们都带有我们自身的文化心理所推崇所赞许的某种意蕴悠 长、值得反复涵泳的意味?这些词语现象是否本身即是中国文化传统在语言世界中的流 传物?是否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某些不为人察的核心成分?或者更进一步,它们又和 中国的哲学思想以及作者念兹在兹的中国哲学方法论有何联系? 不过,要从日常语言现象直接进入哲学方法论,也许为时尚早。即便我们承认这些 语言现象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否可以将之提升到中国哲学方法论的高度, 却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在我看来,作者的的确确引入了一个对理解中国思想而言极为 独特的问题视角,只是作者的这一发现要得到恰当的理解和辩护,还必须引入一个中介, 即中西比较哲学的背景。事实上,作者的发现与其说出于作者的巧思,或者说作者有常 人不及的见微知著的功夫,还不如说,作者其实也有个从西方思想返回中国的过程。 作者曾征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论证西方思想的视觉优先(贡华南2008 :25、28 ), 也曾引用了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 )的文章《高贵的视觉》(The Nobility of Sight)中 的一段表述(贡华南2008 :26 )——约纳斯在这篇文章里试图论证视觉特征乃是西方哲 168 Journal of Sino- Western Communications, Volume 2, Issue 1 (July, 2010) 学基本概念的基础,当然,更不用说众所周知的、也时常为作者引用的论据:西方哲学 里最为核心、也最为根本的概念即柏拉图的 eidos 其词源也即为“看”。作者似乎有这样 一种倾向,认为西方思想追求 “纯粹的看”、强调不带成见的观看。或者更进一步,视觉 作为一种距离性的感官,是西方思想的感官基础。 很显然,如果在西方思想内部始终存在着思维与某些特定感官如视觉之间的隐秘关 联,那么不难推想,在中国思想那里或者也存在着相应的关联。或许,这就是“味与味 道”的由来?——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者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思维,哲 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史学者,概莫能外——我不能肯定,这一定是作者原本的运思方 式。可撇开作者的思维过程不论,西学的背景必定是以某种知识场域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