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在陶渊明论中思想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熙载在陶渊明论中思想探析

刘熙载在陶渊明论中思想探析   摘 要: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e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关键词:刘熙载;人品;《艺概》;陶渊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      刘熙载是一个粹然儒者,《清史稿》称其“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①[注: ①刘熙载兴学育才,传承孔孟之学,并注重笃实践履,这与胡瑗同。]。他在晚年所撰自传性《寤崖子传》中说:“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其为学与教人,以迁善改过为归,而不斤斤为先儒争门户。”“迁善改过”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根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8226;述而》),刘熙载在自述中以此自称,可见他不仅主张且以身实践着儒家道德修养。咸丰帝曾赐他“性静情逸”[1]四字,胡林翼以“贞介绝俗”[1]特别推崇。在他督学广东时,曾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训士,认为学圣贤应先从这些开始。他所撰的《持志塾言》、《读书??记》、《游艺约言》和《艺概》等书中都表现了其书生本色和儒者气象。刘熙载“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2]13158,就是把陶渊明当作这种典范而以此笃实践履的,可谓遥承陶氏意趣。      一、“大要出于《论语》”      陶渊明的价值是一个逐渐彰显的过程,特别是到了宋代得到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学家和学者的钦慕,他们推崇陶氏独立的人格和创作任意无为的精神。之后不同时代对陶氏有不同的阐释,清代人对他也别有体悟。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考据之风盛行,崇尚博闻实证,影响到文学上表现为重视学问,许多文人和学者在谈文论艺时强调学问与人格的并重。钱谦益“诗有本”说、王士?G的《带经堂诗话》、叶燮的《原诗》、沈德潜的《说诗??语》等都注重诗人的胸襟及强调诗文须根柢于学问,并且认为诗人思想道德和艺术素质两方面的修养是写出诗意深厚、诗境质实之作的前提。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3]。这里的“胸襟”大约是先天秉性和人格器度综合的素质,“第一等真诗”是需将人的胸襟、人品与学问融为一体。陶渊明的诗并非只直抒性情而已,洪亮吉说:“人但知陶渊明一味真淳,不填故实,而以为作诗可不读书,不知渊明所著《圣贤群辅录》等,考订精详,一字不苟也。”[4]可见,陶渊明的学问不一定以“故实”的形态出现,“真淳”也需读书,需要学问的依托。那么当诗人将学问与人格融为一体并达到一种化境时,即便自出机杼,亦为精深之言,陶渊明卓尔不群的人格何尝不是从学问中汲取营养。他的诗冲和平淡,其骨髓却在于“厚”与真性情,此皆因他有伟大的胸襟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历代论陶,大约六朝到北宋,多以为‘隐逸诗人之宗’,南宋以后,他的‘忠愤’的人格才扩大了。本来《宋书》本传已说他‘耻复屈身异代’等等。经了真德秀诸人重为品题,加上汤汉的注本,渊明的二元的人格才确立了。”[5]224 可以说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认为陶渊明是出于儒家,清代却能踵事增华,使陶渊明为儒家说成为一种特色,认为陶氏几乎可以列于孔门,是儒家中的典范。清人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沈德潜的《说诗??语》、梁章钜的《退庵随笔》、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等都认为陶渊明其人其言都符合圣贤之道,这体现了清代的文人学者对儒家人格修养的重视。刘熙载对儒家思想也有他独到的体会。他赞赏陶氏诗文的高明,但更加推崇他的人格魅力,认为陶渊明是因崇高的人格,才有他诗文的通脱率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通常认为陶氏受玄学思想较深。萧统、朱熹就主道家之说;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主张新自然主义说,说陶渊明始终是天师道的信徒,是外儒内道之人;朱自清认为陶氏的主要思想在道家[5]224。而刘熙载却提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然陶氏的诗似乎与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不符,那么刘氏是怎样理解的呢。“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于《骚》,阮步兵出于《庄》,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6]54“陶诗有‘贤哉回也’,‘吾与点也’之意,直可嗣洙、泗遗音。其贵尚节义,如咏荆卿、美田子泰等作,则亦孔子贤夷、齐之志也。”[6]55   颜回“忧道不忧贫”,有圣人淡泊之志;曾点能与人偕乐,何尝不能自乐;而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8226;微子》)。陶渊明在《述酒》、《拟古》、《咏荆轲》、《咏三良》及《拟古》、《杂诗》等诗中表现了“忠愤”之情,并提到了许多儒家的典籍,例如“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之十六),“诗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