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爱民教授治疗婴幼儿湿疹临床经验
刘爱民教授治疗婴幼儿湿疹临床经验
【摘要】婴幼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经典案例等方面对刘爱民教授治疗婴幼儿湿疹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刘爱民教授主要运用祛风清湿热、顾护脾胃并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婴幼儿湿疹,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学习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湿疹;中医治疗;外洗方
【中图分类号】R27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45-02
婴幼儿湿疹,俗称“奶癣”、“胎敛疮”,是发生在婴幼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1],好发于1~2岁婴幼儿的面颊、额部、眉间、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可累及。皮损具有多形性,即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皲裂等多种形态,还具有对称性、易反复的特点。
对于婴幼儿湿疹的治疗,目前西医临床主要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制剂、抗生素等治疗,疗效尚可,但复发率高,且长期应用激素毒副作用较大,如产生柯兴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2]。与现代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医药治疗婴幼儿湿疹则具有副作用少,不易复发的优势。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在长达一年的随访期间,使用口服中草药治疗婴儿湿疹可以降低60%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用药量,从而减轻激素给患儿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3]。
刘爱民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中西医兼通,倾心于皮肤病的临床研究,善于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在治疗婴幼儿湿疹方面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从师,特将刘爱民教授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婴幼儿湿疹的病因病机与风、湿、热邪密切相关。首先归咎于先天禀赋不足,即所谓的过敏性体质;亦或后天失其调养,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停滞,郁久化热;再责之腠理不密,虚邪乘机而入;内外两邪相博,侵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婴幼儿湿疹“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郁于肌肤,或化燥伤阴。”湿乃该病之本[4]。湿热积聚化火则皮损?{红、肿胀、灼热;湿性重浊乃有质之邪,且湿性黏腻,故本病病情易迁延,缠绵不愈。 风湿互结,风性善行而数变,故急性湿疹瘙痒明显,泛发周身。
2病案举隅
21病案一李某,男,1岁4个月,2010年4月3日以“全身出密集红斑、丘疹,伴结痂、流滋,瘙痒1年余”为主诉来诊。患儿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密集性红斑、丘疹、结痂、流滋,下肢较重伴干燥鳞屑,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常搔抓致出血,反复不愈。曾于郑州多家医院就诊,未效。纳可,眠欠佳,二便调,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可。辨证属风湿热蕴肤。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方药:防风7g,苍术30g,茯苓10g,白豆蔻3g,黄柏6g,当归6g,白鲜皮10g。四川新绿药配方颗粒剂,8剂,水冲服,每日1剂。中药外洗方:防风30g,苦参30g,蒲公英30g,龙胆草40g,生地30g。5剂,隔日1次,水煎温洗。一周后复诊,全身红斑、丘疹明显减轻,夜间瘙痒大减,寐安,舌质稍红,苔白腻,脉细。中药初诊内服方加通草3g,7剂,水冲服,每日1剂。三诊:全身皮损基本消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中药初诊内服方加桑白皮9g,6剂,水冲服,每日1剂。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此例婴幼儿湿疹,发病日久,缠绵不愈。治疗首当清热除湿散风,方中防风以祛风见长,利用风药的升散作用,可鼓舞、发越人体的阳气,从而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以消除体内湿邪;苍术可祛湿浊、和脾胃,刘爱民教授重用此药以健脾消导治本;同时辅以白鲜皮、黄柏清热燥湿以除其标,更与白豆蔻、茯苓合用使湿无所聚,再佐以当归之养血润肤之品,消补兼施,方获良效。后二诊、三诊中用通草、生桑皮,皆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使脾转输到肺的水液能正常布散,不致聚而为痰饮水湿,即《医学源流论》中所谓的“开上源以利下流”。此外,中药药浴,更利于湿疹渗出物、痂皮及污物的清除,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从而提高清热、除湿、润肤、止痒的效果。温水还具有镇静、安神、止痒的作用,可大大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5]。
22病案二刘某,女,3个月,2007年11月27日以“头面部出密集丘疹、水疱,耳垂部糜烂、流滋3月余”为主诉初诊。患儿自出生后不久头面部即出密集性、颗粒状红色丘疹、小水疱,耳垂部糜烂、流滋,曾于当地予激素药膏外用,时轻时重,效果不佳,遂来我科就诊。来时症见:纳差,眠一般,易腹泻,水样便,日5~6次,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腻厚,指纹偏红。辨证属脾虚湿滞,湿热内蕴。治法:清热除湿,健脾导湿。方药:川萆?Z6g,防风6g,苍术20g,生薏苡仁20g,陈皮6g,砂仁3g,白鲜皮10g,黄柏 6g,茯苓15g,地肤子15g,通草3g。四川新绿药配方颗粒剂,10剂,水冲服。中药外洗方:黄柏40g,蒲公英60g,白鲜皮50g,土茯苓40g。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