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rZM7o.ppt

颅内感染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rZM7o.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脑囊虫病 脑包虫病 脑血吸虫病 脑型肺吸虫病 脑阿米巴病 寄生虫病 *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脑囊虫病是CNS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60%~90%的囊虫病累及CNS 病原体:猪绦虫(pork tapeworm)囊尾蚴 见于西北与华北地区 进食未熟的猪肉或被污染的食物及水致病 囊虫虫卵在胃酸的作用下卵壳溶解,孵化出的幼虫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 概述 *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部位:颅底脑膜、脑实质、脑室 分型:脑实质、脑室、脑膜与混合型 脑实质内主要位于皮髓质交界区 包囊的大小约为0.5cm-1cm不等,囊壁上可见乳白色头节 虫体死亡后异体蛋白释放,致严重的免疫反应,脑组织炎症、水肿及坏死,晚期钙化 病理学 * 根据主要症状分:癫痫型、脑膜炎型、颅内压增高型及痴呆型 癫痫最常见:50%~70%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临床表现 * 脑实质型 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脑实质型: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大囊型、结节及环形强化型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影像学表现 小囊形成期(vesicular stage) :本期为薄壁小囊围绕活的囊尾蚴。CSF样密度或信号的小囊,可见到代表头节(scolex)的壁结节。罕见水肿与强化 胶样小囊形成期 :囊虫死亡,囊液浑浊,囊壁增厚、皱缩、炎症反应。可见灶周水肿与囊壁强化,囊液的CT密度及MRI信号比CSF高,并见头节缩小,2/3的病例可见环状强化 *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影像学表现 肉芽肿形成期 :该期囊腔皱缩及缩小、囊壁增厚并与头节均出现钙化。CT:囊腔呈等密度,头节呈高密度。仍见灶周水肿与强化。MRI:残留的囊腔为T1WI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结节或小环状强化 结节样钙化期 :病变收缩并完全钙化。平扫CT 上为高密度结节,无占位效应与异常强化 * 急性期脑炎型 * 急性期多发小囊型 CT:两侧大脑半球多发散在圆形或卵圆形小囊状低密度区,直径5~10mm,无强化。有的囊性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脑室普遍受压变小 MRI:脑实质内多发圆形囊性病变,囊液为T1低T2高信号,囊壁为等信号,周围可见T2高信号水肿区。增强表现同CT。MRI观察头节比CT更清楚,平扫即可发现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 急性期多发小囊型 * 急性期大囊型 CT:脑内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较大囊状脑脊液密度区,可为多房,直径可达3~4cm。囊壁有或无强化,有占位表现 MRI:囊性病变形态特征同CT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 急性期大囊型 * 女,42岁。头痛、呕吐、视力下降2周 * 急性期结节和环形强化型 CT:大脑髓质出现广泛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结节及环状强化或点环状强化。 MRI:病变形态特征同CT。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 急性期结节和环形强化型 * 慢性期 CT:可见两侧大脑半球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点状钙化,周围无脑水肿。增强后无变化 MRI:钙化在各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 慢性期 * 脑膜型 CT:正常或仅见脑积水。CTC检查有时可见脑池内囊状低密度病变,可有轻微占位表现,囊壁可有浅淡强化或无强化 MRI:对显示脑膜型病灶的敏感性高于CT,尤其应使用FLAIR序列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 脑膜型 * CT:脑室状囊样低密度区,近脑脊液密度,边缘光滑,无强化,脑室积水 MRI:优于CT。T1WI或T2WI信号均高于脑脊液,易于分辨,有时也能显示囊内头节 脑室型 颅内囊虫病(intracranial cysticercosis) * * 混合型-影像学表现 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 * 混合型 * 又称细粒棘球蚴病 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2% 部位:顶叶、额叶 包虫补体结合试验或皮内试验阳性 多有牧区生活史或有与犬、羊及皮毛接触史 临床:颅内压增高、癫痫、偏瘫和意识障碍等 概述 颅内包虫病(intracranial hydatidosis) * 脑内边界清楚锐利的类圆形巨大囊性病灶 密度与脑脊液相似,无水肿,囊壁可钙化 母囊内出现子囊、呈“车轮”或“蜂房”状 退化、坏死表现为实变钙化 CT表现 颅内包虫病(intracrania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