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后交叉韧带折叠 后交叉韧带角:后交叉韧带近段部分与远段部分所形成的夹角,当小于105°时,提示前交叉韧带撕裂 后交叉韧带指数:矢状位上,后交叉韧带在股骨、胫骨起止点处的最短连线与此线和后交叉韧带后凸最高点间的垂直距离的比例,正常时平均值为0.27±0.06,当前交叉韧带撕裂时其平均值为0.45±0.12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正常后交叉韧带角105°(红线) 正常后交叉韧带指数约为0.27±0.06(黄线) 异常后交叉韧带角105° 异常后交叉韧带指数,约为0.45±0.12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Blumenseat角 平行于股骨髁间沟顶的线与前交叉韧带远段部分延长线所形成的角。正常为负值,其顶点位于后上方。若为正值,顶点位于前下方,则考虑为前交叉韧带撕裂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正常Blumenseat角 异常Blumenseat角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半月板后移征 矢状面上,外侧半月板后角相对于胫骨外侧平台后移 Segond骨折 胫骨平台前外侧撕脱骨折,多因为下肢过度内翻加内旋暴力所致,常伴有前交叉韧带、内外侧半月板的损伤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半月板后移征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髁间窝指数 髁间窝的宽与内外髁宽的比值,研究表明NWI与ACL损伤有相关性。正常NWI为0.231+—0.044,若NWI0.2,则考虑为髁间窝狭窄 Company Logo ACL断裂间接影像 髁间窝指数 Company Logo 总结 ACL损伤诊断及手术基本成熟,但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停止思考 虽然ACL损伤已进入程式化处理,但我们仍有很多诊断失误,以诊断过度为主,因此,斜冠状位是一种特异度很高的排他性诊断,可大范围推广 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指标出现,但我们不能忘了影像学最终目的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我们不能被繁杂丰富的指标绕浑了头脑,很多时候,认真的反复查体及详细的询问病史往往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Thank you ! * Company Logo ACL的解剖 大体解剖 前交叉韧带自胫骨髁间前窝斜向外后上方,呈散开状止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后部。前交叉韧带可以分为二个功能不同的纤维束:前内束和后外束。 前交叉韧带的功能是防止胫骨过度前移,并与侧副韧带、关节囊后方增厚部一起限制膝部过伸。在小腿固定的情况下,防止股骨内旋。 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任何位置都保持紧张状态,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Company Logo ACL的解剖 ACL的两个纤维束 Company Logo ACL的解剖 前内束 胫骨止点: 前、内 股骨止点: 上、后 直径粗 长度长(3cm) 伸直位保持膝关节稳定 屈曲位保持前/后向稳定 后外束 胫骨止点: 后、外 股骨止点: 下、前 直径较AM小 长度较AM短 非伸直位保持膝关节稳定 屈曲位控制旋转稳定 Company Logo ACL损伤初步诊断 大致观察 有无跛行 有无膝关节肿胀 有无活动受限 详问病史 有无运动损伤病史 有无过劳职业行为 细致查体 前抽屉试验 Lachman试验 轴移试验 Slocum试验 KT-2000 Company Logo ACL损伤影像学诊断 X-Ray 了解整体情况 有无膝关节脱位、半脱位 有无髁间棘骨折 有无Segond及反Segond骨折 有无侧副韧带支点骨折 有无胫骨明显前移 Company Logo ACL损伤影像学诊断 髁间棘骨折 Company Logo ACL损伤影像学诊断 Segond骨折 反Segond骨折 Company Logo ACL损伤影像学诊断 侧副韧带支点撕脱 Company Logo ACL损伤影像学诊断 MRI基础知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 磁共振成像的目的是要获得人体断面上具有磁性的某种特定原子核(如氢原子核)所产生的磁共振信号强度分布,而MR信号强度则是由磁性核的密度、弛豫时间等特性参数决定的 成像原理: 人体内的原子核(H)无序排列→加入主磁场内→ H沿主磁场方向有序排列→外加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 H接收能量宏观磁距发生变化→射频脉冲消失→ H回复到原来状态时释放出吸收的能量→感应线圈接收产生信号→通过转换及复杂的计算组成MRI图象 纵向弛豫(T1): T1值为Mz(纵向磁化矢量)达到最终平衡状态的63%的时间。横向弛豫(T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