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作用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理论研究.doc

叉车作用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理论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叉车作用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理论研究

叉车作用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理论研究   摘 要: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楼面有叉车作用,需要结构设计人员根据这些参数能准确地折算出叉车作用的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本文利用结构力学的影响线等相关原理,结合新荷载规范,通过具体工程分析,提出适用叉车作用的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确定方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叉车,影响线,等效荷载   引言   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中,经常遇到楼面叉车荷载作用。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叉车荷载作用于楼面荷载作用做板跨方案比选,需要本文就叉车荷载作用的板跨、板厚、工况等做分析,得出对设计有些指导性的结论。   1 工程概况   某火车站机务段库房,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3000m2。根据需要,二、三层楼面在规定的通道由叉车运输,为此需要结构设计人员根据叉车参数准确的折算出叉车作用的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本文通过具体计算,提出叉车在楼面的活荷载取值,以供参考。   2 基本条件   2.1叉车有关参数:额定起重量为2t,前后轮轴距1.42m,左右轮距1.15m,轮与楼面接触面积为0.15×0.20m,叉车自重3.92t,考虑叉车司机连带工具0.08t,故叉车总自重G以4.0t计算。叉车轮压:满载时,前桥0.71(G+P),后桥0.29(G+P)[1];空载时,前桥0.35G,后桥0.65G。为简化计算,仅考虑满载工况。   (P:叉车的额定起重量,G:叉车的自重)。   2.2 结构布置情况: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肋梁楼盖体系,板跨(次梁间距)3.0 m(暂定),板厚0.15 m(暂定),板面面层0.05 m。   2.3 工况假定:考虑到实际使用过程中,二、三层仅配一台叉车,因此在以下的计算时仅考虑同一板跨只有一台叉车情况。   3 规范依据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以下简称《荷载规范》)[2]附录B的B.0.2条规定:“连续梁板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可按单跨简支计算。但计算内力时,仍应按连续考虑”。B.0.4条规定:“单向板上均布荷载(包括集中力)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B.0.4-1),   式中L―板跨度;b―板上荷载的有效分布宽度,按本附录B.0.5确定,Mmax―简支单向板的绝对最大弯矩,按设备的最不利布置确定,计算 Mmax时设备荷载应乘以动力系数,并扣去设备在该跨内所占面积上,由操作荷载引起的弯矩”。   叉车的动力系数:根据《荷载规范》5.6.2条规定“搬运和装卸重物以及车辆启动和刹车的动力系数,可采用1.1~1.3;其动力荷载只传至楼板和梁”。对于叉车作用于楼面的等效均布活荷载确定时的动力系数可取1.3。   4 计算过程   根据规范,计算简支单向板的绝对最大弯矩Mmax和板上荷载的有效分布宽度b。其中板上荷载的有效分布宽度b的确定按据《荷载规范》的附录B.0.4条确定即可,而简支单向板的绝对最大弯矩Mmax可根据内力影响线计算。   叉车作用于楼面时,由于叉车轮距一定,相当于一组相对位置不变的移动荷载在简支梁作用,利用弯距影响线计算出最大弯矩。单位力作用在P前轮位置时对简支梁的弯矩贡献为Y1,单位力作用在P后轮位置时对简支梁的贡献为Y2,则   根据力偶平衡原理,   令Z=(L-a)/2则有弯矩竖标   ,如下图:   根据叉车计算参数得:叉车自重40kN,负荷20 kN,整体重量为60 kN。   前桥承重:60×71%=42.6 kN,后桥承重:60×29%=17.40 kN,前桥每轮承重:42.6/2=21.3 kN,后桥每轮承重:17.40/2=8.70 kN。   4.1 工况一   叉车行进方向与板跨方向垂直时:此种情况局部荷载作用面长边垂直于板跨,简支单向板的有效分布宽度为(四轮作用在跨中,见下图)   P前=21.3 kN,P后=21.3 kN P合=30 kN   x=21.3×1.15/42.6=0.575m   a=1.15-0.575=0.575m   Z=(3.0-0.575)/2=1.213m   Y1=1.213(3.0-1.213)/3.0=0.722m   Mmax=P前×Y1+P后×Y2=21.3×0.722+21.3×0.258= 20.87kN?M   根据荷载规范B.0.5.2条:   bcx=btx+2s+h=100+2×50+150=350mm   bcy=bty+2s+h=150+2×50+150=400mm   =2.457m   由于e=1.42<b=2.457m   则b’=b/2+e/2=2457/2+1.42/2=1938mm   q = qe×1.3=9.57×1.3=12.45kN/m2   (满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