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医口腔 吴伟华 温医口腔 吴伟华 口腔颌面部医学影像诊断学 温医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 吴伟华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 第一章 概述 一、学科内容 1、口腔颌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2、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包括以下: 牙及牙周组织病变 颌面骨炎症、外伤 颌骨囊肿、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系统病在口腔颌面骨的表现、涎腺疾病 颞下颌关节疾病 二、发展简史 1895年伦琴发现X线 二周后,Otto Walkhoff便将X线用于拍摄牙片。 1968年在智利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牙颌面放射学学术会议,并建立了国际牙颌面放射学会。 1987年我国召开第一届全国口腔放射学学术会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口腔学会口腔放射学组 现在,口腔放射学已由单纯牙科放射学发展为口腔颌面放射学,并正在逐渐发展为口腔医学影像学。 一、根尖片 美国人C.E.Kells于1878年毕业于纽约牙科学校。1896年4月或5月拍摄了美国第一张根尖片,并首先使用了滤线板。 二、体层摄影技术 意大利人Vellebonna于1930年发明体层摄影机。30年代后期就运用到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断,芬兰人Peatero于四十年代设计出曲面体层机,可在同一胶片上显示全口牙及双侧上、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 三、造影技术 1913年Arcelin第一次报告用铋作造影剂显示一颌下腺导管结石。1944年Nφrgaard最早成功报道颞下颌关节造影术。我国学者在6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尊敬。 四、CT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eld及医师Ambrose创制了CT装置。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发表这一成果。1979年Housfield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五、减影技术 1961年plantes发明图象减影法。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于1980年2月研制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 1987年Jacobs和Manaster首先将数字减影技术用于颞下颌关节下腔造影检查,而我国学者则首先将数字减影技术运用到颞下颌关节上腔造影。 1982年瑞典学者Grondahl等首先将数字减影技术用于根尖片检查,大大提高了对微小骨病变的发现能力。 六、MRI MRI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检查,可以直接、清晰地显示检查部位的组织影像,而且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 七、其他口腔影像技术 现在灰阶超声、同位素核素显像技术应用于涎腺疾病的检查。 八、介入放射学 是指研究在X线、灰阶超声或CT扫描等导向下进行穿刺活检或进行治疗的学科。对口腔颌面部血供丰富的肿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和各种带药微球栓塞治疗。 第二章、口腔X线检查的放射生物学损害和防护 一、放射生物学损害 一、概念 辐射损害:X线进入人体后,产生电离作 用,改变分子和原子结构,从而损伤细胞。 确定性损害:放射损害在小剂量时概率 为零,但在某一剂量水平(阈值)以上而损害概率上升到100%。并且在阈值以上损害的严重程度也将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随机性损害:恶变的严重程度不受剂量影响,但辐射引起恶变的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存在阈值。 二、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辐射种类 2、辐射剂量 3、辐射剂量率 4、分次照射 5、照射方式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1、种系的放射敏感性 2、不同个体发育时间的放射敏感性 3、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4、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放射敏感性 三、电离辐射对口腔颌面组织的影响 一、口腔黏膜及颌面皮肤损害 1、临床表现:主要是咽痛及吞咽困难。 黏膜:轻度黏膜疹、明显黏膜疹、斑点状黏膜炎、融合性黏膜炎 皮肤:毛囊性丘疹及脱毛、红斑反应、水疱及坏死溃烂 2、剂量与临床表现 3、照射后黏膜表现:黏膜下层有成纤维细胞浸润,血管减少,上皮变性。 二、涎腺损伤 1、临床表现: 剂量〉10Gy时在放射后2-6小时内出现口干症状 剂量〈10Gy时在放射6小时后出现口干症状 腮腺、颌下腺可有疼痛,肿大变硬。发生在放射后4-6小时 2、剂量效应: 浆液性腺泡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接受2-5Gy的照射后腺体明显变性。大于10Gy即坏死。而腮腺组织没有损伤修复能力,且损伤无阈值。 黏液腺泡相对不敏感,剂量大于12-15Gy才出现变性。 3、照射后造影及病理形态改变: 照射后立即行腮腺造影,形态多无变化,但一年后腺体明显减少,导管稀疏。 4、放射对涎腺功能的影响: 腮腺受照射10Gy后其流率降低一半左右,化学成分增多,SIgA则早期升高,后降低,血清α-淀粉酶及尿中淀粉酶浓度急剧上升,上升程度与剂量有关。 三、对味觉的影响 放射损伤味觉细胞或涎腺功能受损继发味觉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