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德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实践策略
品德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实践策略
摘要:品德课的教学从本质上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不是思想的容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领其进行理性思考。在课堂实践中师生进行思维互动的策略有: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想;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想;全面系统、一分为二地想。
关键词:品德课;理性思维;实事求是;设身处地;一分为二
我们身处飞速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信息量极其丰富,价值观很是多元。许多成人都浮躁跟风,迷茫迷失,对人及事物缺乏自己的审慎思考,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学生。遍观身边的中小学生,他们动不动就任性发脾气,出走、失联、追星、沉迷网络,更有甚者跳楼轻生……学生的这些异常行为让我们心痛,让我们震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是一种客观、辩证、积极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体现为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知与判断。非理性思维是极端的、情绪化的消极的思维方式。[1]塑造“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让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让其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处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2]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到了中高,学生开始逐步地熟悉和理解生活,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所以在这个时期要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对学生渗透理性思维培养。通过引领思维的方向,让学生逐渐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将来成为一个理性的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领学生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想
小学生对人、事、物的认知与判断,有一些非理性的思维。比如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仅凭自己主观臆断,完全从自我出发,而不能尊重事实,客观地从多方面去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与他人,从而实事求是地去认知自我、认知他人。有时也会完全凭着自己的已有经验妄下结论,而不是基于对一些客观事实分析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11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针对“为什么塑料能得到广泛应用呢?它到底有何特点?”等问题,一位教师出示了6组实物:塑料托盘和玻璃托盘;纸袋、布袋和塑料袋;鲜花和塑料花;一次性注射器和玻璃注射器;铁管和塑料管;玻璃杯、塑料杯和不锈钢杯。实物呈现在各小组的桌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在哪些时候选择你桌上的那样塑料产品?说说你的理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眼前的实物,仔细地观察,摸一摸,敲一敲,拿起来掂一掂分量,几样东西凑在一起比一比,他们热烈而又兴奋地交流着、讨论着。最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对事物实实在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客观全面地了解了塑料便宜、弹性好、重量轻、色彩多样、坚固耐用等优点。上述教学过程中对塑料性能的认识,不是教师的主观灌输,不是学生的主观臆想,而是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的结果。
实证分析有助于学生养成从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面对问题客观冷静、不骄不躁,便于其在面对道德等问题时,能够更加独立与明智地去选择,能够更加清楚地去认识世界、珍视眼前事物,更好地选择与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3]
二、引领学生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想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体谅是一种公正的品德,能够体谅他人的人是一个好人。要做到体谅他人,就要去感觉、理解、想象他人在一种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因为心理发展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很好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想法,到了三年级,随着集体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开始有所降低,使我们对孩子进行从他人的感受考虑问题的引导成为可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一种取向―“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设身处地,以心换心,理解他人在一定处境中可能产生的想法与心情,这样就会发现完全从自己立场出发想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从三年级起,“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适合用来培养学生“换位观”的内容。例如,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2课《同学之间》,教学中教师选取学生在与同学相处中经常遇到或者发生的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想?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小A的同学丢了一支钢笔,刚好小A也有一支这样的钢笔,那个同学见到了,说:“小A偷了我的笔。”小A感到很委屈,但又解释不清楚。如果你是小A,你当时心情如何?会怎样想?同学们纷纷发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和谐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思想优化探析.doc
- 和谐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个性教育探析.doc
- 和谐视角下新时期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对策研究.doc
- 和谐视角下河南农业产业化研究.doc
- 和谐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L.doc
- 和谐视野下大学生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doc
- 和谐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探究.doc
- 和谐视野下海外华人婚姻家庭观构建思考.doc
- 和谐视阈下师生共同成长研究.doc
- 和谐视闽下国史研究.doc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