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学案设计新人教版.docVIP

2018-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学案设计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7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品析作者运用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3.感知东北土地的形象,感受作者深沉的热爱家国的情感,增强兴邦强国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炽痛(  ) 嗥鸣(  ) 亘古(  ) 默契(  )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字形。 怪(dàn)  斑(lán)  (lán) 语泛(làn)  污(huì)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故乡景色的语句,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这是一方怎样的土地。 这是一方    土地,表现在 ? 2.课文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话,标记上朗读符号,体现你的朗读理解。 三、品析语言,写法探究 1.细读文章,找一找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不少于两种),并选例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1)修辞手法:? 例句:? 表达效果:? (2)修辞手法:? 例句:? 表达效果:? 2.文章的人称有怎样的变化?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这样变换人称? 3.勾画出作者的誓言,熟读成诵。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把课题改成“我的誓言”,而要用“土地的誓言”呢? 4.搜集并积累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文,抄写在下面。 四、片段练习 运用课文表现情感的手法(人称、修辞、句式),仿照课文的第一段或者第二段,写一写自己的家乡美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chì háo ɡèn qì 2.诞 斓 谰 滥 秽 二、整体感知 1.文章描写故乡景色的语句集中在第1段中的“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2段中的“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示例 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课文饱含着作者对家乡强烈的思念和对故乡炽烈的赞美之情,以及渴望回到家乡的企盼和决心,还有面对家乡沦陷的悲痛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符号标记略。 三、品析语言,写法探究 1.示例一 修辞手法:排比。 例句:“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表达效果:作者运用排比句,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回忆了故乡富有强烈乡土特色的景物,再现了东北土地的富饶美丽,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以释怀的思念。 示例二 修辞手法:比喻。 例句:“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表达效果:这些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奔跑的马群比作奔流,将成熟的高粱比作红布,将红红的脸庞和黑色的眼睛比作红玉和黑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群奔跑的宏大气势,高粱漫山遍野密密丛丛,再现了东北大地的广袤丰饶,就连人的脸庞和眼睛都如同宝玉一般灼灼有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思念。 2.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地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 3.这誓言不仅仅是端木蕻良一人发出的,而是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发出的铮铮誓言。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四、片段练习 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angqiaoli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