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六步备课法实践研究.docVIP

地理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六步备课法实践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六步备课法实践研究

地理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六步备课法实践研究   摘 要:新课程对地理教师备课提出了崭新的信息化要求:备课内容从教材到课程资源,备课主体从个体到集体,备课时限从课前到课后,备课形式从文本到多媒体。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基于信息技术的“六步”备课法:收集资料、提炼精华、形成初稿、集思广益、制作课件、完善备课,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了备课的最优化。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六步”备课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4-0048-03       一、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行为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历来有其优秀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课程的弊病逐渐显现出来――无法培养现代意义上合格的“人”,无法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无法为国家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新世纪之初,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范围、速度在全国推广,力图将我国的基础教育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教师行为的指南;同时,新课程改革的理想又必须通过教师这个媒介来实现。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对教师及其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笔者认为,相较于其他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教师行为的核心环节,因此,作为课堂教学前提的备课便成为重中之重。备课,顾名思义准备上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出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在发生改变,教师备课行为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备课的信息化要求   1.备课内容从教材到课程资源   传统课程观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为教学之根本。教师备课围绕教材,主备教材的知识点,对教材之外广阔的世界视而不见,脱离学生,脱离生活,既不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中重要的一种,但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其他丰富的课程资源。地理课程资源泛指所有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资源,它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以及自然中,既包括硬件方面的教材、教具,又包括教师、学生,既包括校内的专用教室、图书馆,又包括校外的社区、网络空间。如何使自己从教书匠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从网盲到网虫的蜕变很多人几乎是瞬间完成的。   2.备课主体从个体到集体   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笔,默默地思考,静静地写教案,这是传统备课真实的写照。但新课程问题多、要求高,仅凭一己之力,无法面对全新且复杂的局面。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这对教师备课同样适用。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有利于资源共享,减轻个体负担;有利于优化教学,提高授课质量;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心理互助,实现快乐教育。如何实现集体备课,开展有限时空内、有限人数的面对面交流?是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更大范围内集思广益?当你打开网络这扇窗,那么你所面对的就是无限的世界、无限的人群,你将听到更多的声音、收获更多的信息、实现更多的可能。当然,强调合作备课,并非忽略个人备课,新课程备课应该是个人思想与集体智慧碰撞的过程。   3.备课时限从课前到课后   传统备课注重课前精心构思,一旦形成教案,备课随之告一段落。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写完教案并不意味着备课结束,课前要备课,课中要备课,课后还要备课。课后反思教学行为、审视教学活动、记录成败得失、寻找方法对策,形成反思性文本,可以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如果只是在备课本上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日志,只能是自我欣赏或自我批评,往往是“身在庐山中,不识真面目”。如何让反思来得更猛烈?笔者认为可以撰写电子化的反思性文本,并将之上传于网络,接受众人“拷问”。   4.备课形式从文本到多媒体课件   传统教学中,“写教案”几乎成了备课的代名词,教师往往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探索教法,80%的精力则用于书写教案,本末倒置,而且形成的教案往往内容贫乏、结构僵化、千篇一律。计算机、网络作为备课的重要辅助手段,使备课成果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可以形成文本,可以表现为图片、音频、视频,也可以制作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备课可以提高备课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可以博采众长,丰富教学资源;可以很方便地保存,达成教案的动态管理;可以不断积累素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当然,在这里我们也要强调,部分教师打着电子备课的幌子,不独立思考、不钻研教材,直接拿来,不具体化、不本土化,不仅无助于教学,也无助于自身的成长发展。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