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鲁迅的交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语堂与鲁迅的交集   林语堂和鲁迅,同是20世纪中国的、世界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两位文化巨人之间有着许多的交集,也有过尖锐的分歧。然而,如林语堂在《悼鲁迅》一文中所说,“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于鲁迅有轩轾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尽管林语堂与鲁迅因思想、性格的不合有过误解,但是,这毕竟是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他们的心是相知的。   鲁迅受林语堂之邀到厦门大学执教   1926年,“三一八”之后,北方政局一片混乱,白色恐怖笼罩着北京。林语堂、鲁迅等批评政府的教授五十四人被列入通缉名单。当时林语堂除了担任北大英文系教授、女师大教务长之外,还是《国民新报》英文部编辑。有一次军方抓去了两个报馆的编辑,当夜就枪毙了。   林语堂先在北京东交民巷一所法国医院躲避,举家藏在好友林可胜医师家里。林可胜的父亲林文庆是厦门大学的校长,林语堂在那里躲了三个星期之后,厦门大学就聘请他到厦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一家回到了厦门。   厦门大学环境很美,校园前面是一片白沙碧海的厦门港,后面有青灯古佛的南普陀寺,朝帆片片,暮鼓晨钟,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林语堂担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他又请来了鲁迅、《北京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研究中国古史权威学者顾颉刚、中西交通史权威学者张星?R、国学大师沈兼士、语言学家罗常培,还有丁山、川岛等教授。这么多知名教授一起来到厦门大学,一时颇有北大南迁的景象。   鲁迅于1926年9月4日午后1时抵达厦门。厦门的闽南话,鲁迅一句也听不懂,只得先到客店,打电话给林语堂,林语堂便来接他,当晚就住进了学校。   当时林语堂只有三十岁上下,常穿长袍黑马褂,头发梳得亮亮的,俊秀英楚之态,不但光彩照人,而且慧气逼人。鲁迅穿一件灰色的爱国布长衫,橡胶底黑布鞋,入冬,则穿暗蓝色的布夹袍。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甚是贤惠,不但操理林语堂的生活,甚至连穿什么也“包办”,而且,林语堂请来的鲁迅等教授朋友也多由她帮忙照顾。   鲁迅房间的陈设很简单,一只小水缸,水面上浮着一只马口铁的水勺,还有黄铜的打气炉,有大大小小的铝锅,烧开水用的水壶,板壁上挂着几个大大小小的纸包,当然其他还有床、书架、脸盆、暖水瓶以及碗盏瓢盆、桌椅板凳之类。一间原来可以容下五六十人的教室,把它当作卧室、书斋、接待室以及小厨房之用,也就不显得空空荡荡了。   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课程,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本来文科的教室,一般只有十来个必修的学生听课,课堂比较冷清。但鲁迅每次上课,钟声刚响,教室里早就坐满了人,后到的学生只能凭窗倚墙站着听讲。不仅文科的学生来听课,法科、理科、商科的学生也来听课,厦门大学不少年轻的教员也到场听课,此外还有很多校外的记者、编辑也闻风而至,场面十分壮观。因为听课的人远远超出预计的数目,讲义不够,拿不到讲义的人,上课便记笔记,下课赶紧借讲义抄。由此,众人议论说:“文科今年有生气了。”   鲁迅的课之所以特别吸引听众,是因为他态度认真,思想超前,史料翔实,分析透辟。鲁迅每周有两节中国文学史课程需要编写新讲义,当时的厦大这方面的图书资料严重不足,为了编好讲义,鲁迅自己设法到外地买书,向友人借书。他提到此事时说:“看看这里的旧存讲义,则我随便讲讲就很够了,但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为了编写讲义,鲁迅常常废寝忘食。所以上课时,他能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家作品,引证丰富的材料,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听他课的学生个个如饮甘露,他上课从来没有点过名,因为就连生病的学生也不会缺席,学生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少听一个字。   住在厦门这座海滨城市,鲁迅多少有些不适应,感觉自己和社会隔离了,天天得编讲义,天天看中国旧书,弄得什么思想都没有了,而且仍然没有整段的时间做计划中的事。山永是这样的山;海永是这样的海;便是天气,也永是这样暖和;树和花草,也永是这样开着、绿着。鲁迅感到此地的生活也实在无聊,但林语堂和他的太太,都很为他的生活操心;学生对他尤好,有几个家在本地的学生,甚至于星期六不回家,陪着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到街上去玩,他们就去当翻译。在厦门大学,鲁迅专取闭关主义,对学校的一切教员,少有往来,也少说话。少有的交际便是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公寓太虚邀他做客,他原本打算是不去的,而本校的职员硬要他去,他只好同去。   厦门大学周围有一大片的坟茔,林语堂《冢国絮语解题》一文的创作灵感,正是由这一大片的坟茔引发出来的。他在文章中,将黑暗社会比作“冢国”“鬼蜮国”,以“海洋的呻吟”“草虫的悲鸣”来暗喻人在残酷现实中发出的悲苦不平之声,鲁迅先生称其散文风格是“畅达也有畅达的好处”。鲁迅曾独自在那些坟墓上拍过一幅相片,并以《坟》作为他的一本杂文集的名字,他自己说:“这张照片要寄上海去,赶印在那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