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节选-中国太空网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 (2016 -2020 年)
(节选)
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
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
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编制本规
划。
一、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技术
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
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 )船、高速轨道交通、云计算、
部分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推动了高技术船舶、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高精度冷轧板、碳纤维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
发和产业化,攻克了包括“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甲醇制取低碳
烯烃(DMTO )工艺技术”、“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铝电解节能重大技术”、“申
威SW-3 众核处理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
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一艘航母
交接入列,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28 纳米芯片
制程工艺进入量产,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工业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十
96
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批准发布1.1 万余项行业标准,完成了近6000 项行业标
准的复审工作,废止了538 项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标准体系结构。国际标准化工作
推进力度不断加大,TD-LTE-Advanced 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 “物联网概述”
成为ITU 发布的第一个物联网国际标准等,提高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规则主导力。
截止到2015 年12 月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石化、钢铁、汽车、纺织、船舶、
有色金属等九大行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超过445 万件,“十二五”期间九大行业发明专
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达到26% 。
(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研发投入逐步加大,2014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
验发展(RD )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84%,比2013 年增加0.04
个百分点。政府亦持续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2014 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 。政产学研各方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不同
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模式,如建立产学研用研发联盟模式、产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
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等,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互动多赢格局。
(三)创新支撑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行业创新支撑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企业技
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强化,至2015 年底,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87 家、国家技术
创新示范企业358 家、省级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363 家,知识产权标杆企业60 家。
各方协作搭建了一系列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知
识产权、标准制定、产品检测、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国家中小
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已达511 家。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装
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较低,许多研发成果停留
在实验室阶段或中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较低,组织机制尚不完善;协同创新模式
较为单一,缺乏能够长久合作的机制;国家层面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各
文档评论(0)